央视1月5日《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四川省凉山州国资委党委书记胡坤下基层督导工作,一顿接待晚宴就餐人数竟达60人,花去餐费15000多元。胡坤因公款大吃大喝,四川省纪委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据央视)
吃吃喝喝绝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满意与否、信任与否的大问题。热衷于公款吃喝、“酒精考验”的干部越多,党的形象越差,政府的执行力越弱。
早在封建社会,一些有见识的官员已对“餐桌上的腐败”抱有戒心,从而刻意约束自己,这从清朝三位名臣的外号可见一斑。清初名儒汤斌任江宁巡抚时,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下饭,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被康熙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在江西做官时,每天只以青菜佐食,当地人给他起个外号“于青菜”。晚清重臣曾国藩当了大学士以后仍自奉寒素,每餐仅一荤,非客至,不增一荤,当时的人诙谐地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美德一直被国人传颂。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访苏回国在东北考察时,对当地大摆筵席接待很生气,批评东三省领导说:“我们国家还很穷,不能浪费,不能搞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有米饭和蔬菜就可以嘛!”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一家包子铺用餐,一顿21元钱的便饭,凸显了党和国家刹住吃喝风气的态度。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正式公布,打击“餐桌上的腐败”既有了“尚方宝剑”,又增强了可操作性。按照《规定》第十条:接待单位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胡坤参加的接待晚宴就餐人数达60人,显然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其实,以现在的生活水平,不要说大大小小的官员,即使是普通百姓,平时吃的喝的也比困难时期过年强。一些官员热衷于公款大吃大喝,其实并不是多在意那些美酒佳肴,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档次、排场,是下属或有关联的部门、企业对自己尊重的程度,说白了,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现在《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公布,党中央、国务院严禁公款大吃大喝的态度很明确,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懂得令行禁止,严于律己。正如陕西省某单位的一位副厅级领导所言:“在饭桌上出事就太愚蠢了。”
四川省纪委查办胡坤等人大吃大喝案后,凉山州委、州政府在中央八项规定基础上制定了十项规定,其中两项是结合当地的民情风俗制定的,即不上酒、不杀牛。其实何止凉山州,整个国家都在形成“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态,一说领导来就“安排牛酒等候”的风气可以休矣!公款大吃大喝可以休矣!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