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1月11日,记者来到博爱县许良镇泗沟村采访,看到博爱县怀梆剧团正在为春节的演出作准备。虽然眼下民间戏曲艺术举步维艰,但该县的十几个业余怀梆剧团仍在坚持并有所发展,广大民间艺人都抱着一个愿望:怀梆在怀川大地根深叶茂、发扬光大。
赵长书是博爱县怀梆协会的负责人,他介绍:“怀梆在古怀庆府及周边地区已经流行了300多年,它以怀庆口语音调为主,风格慷慨激昂、粗犷奔放。过去在怀庆府八县,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孩子满月,都要唱怀梆戏。每年春节和农历正月古庙会,是怀梆艺人最出风头的时候,连唱三五天大戏是常有的事。”
谈起怀梆的过去,赵长书津津乐道;谈起怀梆的现状,赵长书忧心忡忡。他说:“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怀梆戏已经演变成老年戏,演员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博爱县怀梆协会现有14个农村业余剧团,演员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也在43岁。为解决演员年轻化问题,2010年协会挑选一批青年演员组建了博爱县怀梆剧团,由老艺人郜习杰任团长,现在已经排练了十几部戏。”
“近年来,博爱县怀梆剧团利用节假日在博爱、武陟、沁阳、济源等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去年,剧团按照文化部门“送戏下乡”的要求,到农村演出20场,虽然每场有1000元的补助,但租舞台和灯光、音响就要500元,全团40多人,伙食费每天每人10元,演一场下来往往剧团还要倒贴钱。可是大家出于对怀梆的热爱,从没有人叫苦叫累讲报酬。”赵长书说。
65岁的老艺人孙秀琴出身于怀梆世家,其父具有50余年的舞台生涯。她回忆说:“受父亲的影响,我8岁开始学唱戏,一招一式都由父亲手把手教会。”近年来,孙秀琴先后获得“神农杯”怀梆大赛优秀奖、博爱县怀梆大赛二等奖、博爱县戏剧大赛二等奖等诸多荣誉,成为博爱及周边县市父老乡亲最喜爱的怀梆演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