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已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儿突然向妈妈撒娇,说别的孩子每天放学都有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来接,可他总是要自己回家,“从来感觉不到你们爱我”。
看着小儿略带委屈的表情,我知道有了这小子如此“矫情的表演”,定会让其独立之路再生枝丫。果不其然,那一刻,小儿的委屈彻底摧毁了妻子母爱的堤坝,顿时泛滥成灾,并承诺每天只要有空,不但接他放学,而且送他上学。
看着小儿幸福的笑,我无语。一个孩子的独立成长之路,时常有此反复。
其实,小儿独立上下学已有近两年的时间。每日清晨六点半起床,洗漱,早餐,然后背起昨晚整理好的书包,道声再见,走出家门。有时下午放学回家时,还能帮着捎回两袋牛奶或是一袋馒头,然后坐到书桌前,写自己的家庭作业。有时候,我和妻子还会故意晚回家一会儿,目的是想让他独立安排自己的时间。
当然,如此情形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那时,刚从幼儿园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走进小学,突然有了家庭作业,虽不太多,却也需要有人在旁边陪着。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易。先不说精力有限,单说每日的准点伴读,真的令人心力交瘁。“不能因为他写个作业,就把我们绑架了!”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小儿总是拿不定主意,写作业时总会先问过才敢落笔。
既然不独立是一种坏习惯,那何不用一种独立的好习惯来代替?此后,我们开始锻炼小儿独立自主作业,经过一年的习惯养成,他终于在二年级时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事后,我还与小儿一起,总结出了一段有关学习习惯的“三字经”:“不迁怒,不二过。要虚心,善学习。得其乐,不放弃。”并把这几句话刻在了一块牛骨上,做成“甲骨文”小挂件送给小儿作礼物。
之所以有此念头,是因为孩子早晚有一天要离开父母,总是要独立,故此不仅应有独立之习惯,更应有独立之思考。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作家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近来读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却惊奇地发现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
坦白地说,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是作为父母能够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有着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共同成长。
也正由此,一个场景总会在我脑海里重复出现——在一个冬日的清晨,空气干冷,我送小儿来到校园门口,为他背上书包,整理一下颈上的围巾,挥手说再见。然后看着他飞快地奔入那五颜六色的孩子的洪流中,直到转过教学楼的通道,再也看不见,那一刻竟有些莫名的伤感,同时也明白,总会有一天他会因独立而走出家门,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