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建设城市数字化医院和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中的一项任务,也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市第二人民医院主动作为,在推进数字化建设、加快医院转型升级上成效显著。1月16日,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该院召开,“二院经验”成为全市卫生系统数字化建设中议论的焦点。市委常委、副市长迟军在观摩该院数字化建设后指出,通过这次参观,感受到市二院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市二院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也看到了市二院在领导班子带领下全体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用来形容市第二人民医院近两年的迅猛发展,最恰当不过。漫步市二院,您会发现这里的发展节奏实在太快了,内科、外科新的病房楼先后启动给患者带来的惊喜尚未淡去,一场数字化建设的浪潮又奔涌而来。转型升级,在该院体现得淋漓尽致。
审时度势的变革
其实,早在该院新外科病房大楼开工设计之时,敏锐的二院人就已感到了数字化来临的气息。因而,新一届院领导班子在新外科病房大楼建设中,就设定该大楼病区可以进行数字化查房。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去年年初,该院正式启动“数字化医院工程”,一场信息时代的医疗变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是变革,就有阻力。数字化建设必然导致工作流程改变,这让一部分固守工作习惯的员工一时不太适应,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但是,该院领导班子顶住各方压力,一方面多次与员工们沟通,使大家了解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发展、前行的方向和推力;另一方面组织员工走出去,到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国家级大型医院参观、学习、体验,真切感受到数字化建设为医院带来的快捷、便利。通过一系列的沟通和外出学习,大家的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该院数字化建设所遇到的阻力也迎刃而解,并转变为推动医院发展的动力。
为了全面打造现代化、功能完整、性能卓越的新一代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该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陆续投入1600多万元,对医院硬件和软件平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迎接数字化的到来,该院把能力强、业务精的技术骨干优先调配到数字化工作一线,组织600余名医生、护士进行系统上线前的培训与考核。
去年8月6日是一个值得二院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该院数字化一期项目上线,“一卡通”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管理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住院配药管理系统、体检系统、后勤系统等全部实现数字化。
紧接着,二期项目顺利上马。从去年11月到今年年初,该院相继完成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医生移动查房、电子病历护士工作站、护士移动查房、临床路径等系统建设。
仅隔了一个月,三期项目又紧锣密鼓地上马了。从去年12月到今年5月,该院将完成OA办公、临床质控、成本核算、综合报表分析、PACS系统(RIS系统)、手术麻醉监测系统、临床药学系统、大屏系统等集成系统建设,并与银医卡、居民健康卡以及移动、联通、电信对接,完成掌上医院建设。届时,就诊卡、居民健康卡、银行卡将实现“三卡合一”,就医人员可通过医保卡支付医保资金,通过银行卡支付医疗费中个人承担的部分资金,实现区域内居民在社区、预防保健机构和医院个人健康信息的实时共享。
“数字化带给医院的不仅仅是环境、设施上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思维、观念上的改变。”该院院长李富梅如是说。难怪,该院在数字化建设上只争朝夕,快马加鞭。
数字化破解群众就医难
李富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院之所以下大力气、只争朝夕地进行数字化建设,最大的动力是其可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看病难问题。因此,在数字化建设中,该院始终秉承着“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情况的确如此。记者在该院采访时发现,以往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候时间长、缴费排队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的“四长一短”现象在该院已不存在。安静、有序、便捷的就医新秩序呈现在患者面前。
在门诊一楼大厅,一名导医看到上了年纪的许大妈过来看病,就帮助她在自助建卡机上建立了就诊卡。随后,导医又帮助许大妈通过自助挂号机,很快预约到坐诊专家。“挂号不用排队了,真好。” 许大妈感慨地说。许大妈所拿的就诊卡,就是该院所称的“一卡通”,它给患者带来的便利,其实才刚刚开始。
“办了这个卡,不用划价直接到药房取药,不用往返收费处缴费就可以直接进行检查和治疗,而且卡上的余额随时可退,银联卡上的钱还可以划到就诊卡上,很方便。”使用过“一卡通”的刘女士对记者说,“更重要的是,用这张卡看病,能节省很多时间,以前看个病需要花费一天时间,现在持‘一卡通’很快就能看完病。”
在缓解患者看病难、让患者享受国内一流专家的医疗服务方面,该院早有探索。几年前,该院就建成了数字化远程会诊系统,并与北京肿瘤医院、北大附属第一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21家国内著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使该院医生及其患者随时可与专家取得联系,进行数字化远程高清视频会诊,让我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与国内一流医疗专家“面对面”。在李富梅看来,数字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病人用最短的时间,走最近的路,花最少的钱,享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借力数字化实现医院华丽变身
在该院妇瘤科,记者看到,这里的医生查房时,不再手捧记录本,而是拿着一部ipad,可随时调取患者所有信息。护士则拿着手机大小的移动终端,轻轻一刷患者佩戴的信息手环,就能获得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前不久,在德国进修时,看到这些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我十分惊奇。当时,我就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医院也会拥有这些。转眼间,我的梦想实现了。如今,我还真有点做梦的感觉。”该科主任王虹感慨万分地说。
在该院医生办公室里,记者注意到,医生们不再埋头抄写病历了。电子病历系统上线后,他们的工作全在电脑上进行。在护士站,情况也是如此。“电子病历把我们医生和护士从繁重耗时的抄写任务中解脱出来,还时间给患者。”心胸外科副主任郭金城说,“以后,数字化建设完成后,患者需要病历,在家里通过电脑进入医院网站,就可以自助打印。”
数字化建设,不仅改变了临床科室,也改变了非临床科室,让该院的管理更加精细。比如,电子处方规避了“天书”处方、大处方;电子病历可以自动记录最后修改时间,杜绝事后修改病历的行为。此外,医院还可根据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和管理需求,设定监控指标,实时监控,减少差错,将一些医患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使医院的管理及服务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
不过,在卫生系统有一种声音说,数字化建设投入是一个无底洞,这导致不少医院裹足不前。市二院却以大的气魄,在数字化建设上敢于放开手脚,先试先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卫生系统作出了榜样,这靠的是什么?1月16日,在市二院召开的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不少医院负责人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其实,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创新。市二院新领导班子成立以来,一直推行创新战略,这使该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一直走在全市卫生系统前列。
2011年和2012年,该院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医院改革创新奖。前不久,该院院长李富梅还荣获了2013年度全国医院“改革创新人物”称号。可见,创新为该院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红利。
数字化建设犹如拂面而来的春风,让市二院借势腾飞,实现完美的华丽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