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但对口支援却让两地间的党政部门和群众拉近了彼此间感情的距离,情谊在此凝聚,力量在此迸发。
2011年8月,我市与新疆哈密农十三师举行了对口支援启动仪式,农十三师原政委徐志新等主要领导率领黄田农场代表团莅临我市,成功完成了“结对子”等一系列活动,市政府与黄田农场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市人民医院、焦作一中、云台山风景管理局、焦作矿山机械有限公司分别和黄田农场结为友好单位并签署了交流合作意向书。黄田农场代表团还对我市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旅游开发等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应邀出席了国际太极拳年会。农十三师师长齐新平也率领党政代表团到我市考察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
2012年12月,孙立坤率领我市党政代表团前往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回访考察,向黄田农场捐赠援助资金50万元,赠送校车、救护车价值60万元。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杨娅辉也率领我市非公有制企业代表团到农十三师黄田农场进行考察,捐赠了一批办公设备,促成了我市有关企业与黄田农场合作开发煤炭物流、农产品加工销售、矿山机械设备生产等多个项目的合作意向。
“对口援疆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只有把‘输血’与‘造血’融合,‘支援’与‘互利’结合,才是促进新疆自我发展的长久之计。”市发改委副县级干部赵彦斌深有感触地说。2012年,受市委、市政府选派,他到黄田农场挂职,在此期间,专门负责团场对口支援工作。他想方设法为农场与焦作企业界牵线搭桥,先后联系我市20余家企业前去考察,促成了一批合作投资项目。2013年,我市组织部门选派医生和教师到黄田农场挂职工作;武陟县委、县政府向黄田农场捐赠了价值7万元的办公设备;市人民医院向黄田农场医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医疗设备。
一份资料显示,3年来,我市各有关方面向黄田农场捐赠了价值137.5万元的资金和设备,使农场数百名职工群众感受到了焦作援疆的浓浓情意。
大爱无尽,大漠戈壁、乡镇村场、农牧民家……处处留下了他们奔波忙碌的身影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草原上的“袖珍法院”。
巴里坤垦区法院坐落在农十三师红山农场场部,离哈密市130多公里,离巴里坤县城近30公里。红山农场场部仅有几栋房子,没有像样的商店。
法院对面就是积满冰雪的天山,一年供暖7个多月。杨晓平就在这个“袖珍法院”挂职。
杨晓平是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援疆干部,在巴里坤垦区法院挂职副院长。他来时是12月底,这里的气温在零下40多摄氏度。
巴里坤垦区法院是2008年新建的,检察院和法院在一起办公。因为房子少,小小的综合审判庭里还住着3位干警,在这栋楼里男女共用一个卫生间。就是这样一个法院,却承担着方圆1318平方公里、3个农场的诉讼审判工作。他们每年要办100多起案件。
在巴里坤垦区法院,工作人员都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外出巡回开庭,无论多晚都要回来,为的是节省开支。2010年,巴里坤垦区法院被记集体三等功。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杨晓平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工作着,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资助贫困学生,他的事迹因此在沙漠戈壁、草原牧区被许多群众讲述。
市委副秘书长陶立栋是我市援疆工作队的领队,在农十三师挂职交通局局长。援疆之初,他就根据工作实际和环境变化,研究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增强援疆干部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特别是看到队员们刚到异地他乡,身处恶劣工作环境之中,思想不能尽快适应的时候,他想方设法从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他通过座谈、谈心等形式了解每一位援疆干部的工作、心理和家庭状况,认真解决大家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热情温馨的人文关怀,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精神。3年来,大家识大体、顾大局,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韧劲,担当起了援疆重任,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纪现象。
奉献需要美德,付出会有牺牲。当我市13名援疆队员初到新疆时,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诸多因素,许多队员患了感冒,发烧咳嗽,有的因高原反应血压升高,头晕恶心,大部分队员嘴唇起泡干裂、鼻子流血。特别是这里春天经常出现沙尘暴,夏天紫外线格外强,有的队员身上常常脱皮。但是,他们没有被吓倒,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必胜的信心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为新疆各族人民倾情服务。
援疆干部时国庆3年来跑遍了全师8个团场,下团场检查、布置和落实工作100多次,总行程1万多公里。为了搞好农十三师的防疫、检疫工作,他在红山农场哈萨克族牧民家里一住就是十几天。
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赵秀清来到农十三师红星医院,在2个月的时间内,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接诊病人400多人,做手术30多台,讲课4次,并利用周末到基层义诊5次。她的事迹多次被农十三师电视台、河南卫视等多家媒体采访播出。2013年1月,她被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评为2012年度优秀援疆工作者。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举行的第七届文艺会演上,农十三师选送的小品《豫疆情》成了晚会的一大亮点。而《豫疆情》中医生的原型,就是来自我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整形外科专家李文正。李文正在农十三师红星医院开展的双脚拇指严重外翻畸形矫形手术、并指分离等多项疑难手术,填补了该院空白。他还顶风冒雪到70公里外的柳树泉农场,为一位身患多发性病理性骨折的70多岁老人进行诊治。每次离开时,老人都将他送了一程又一程。
严寒掩不住真情,风沙挡不住脚步,为了援疆神圣的事业,我市援疆队员默默奉献,将自己的一腔赤诚融化进了广阔的大漠戈壁。
接受过援助的孩子绽放出灿烂笑容,而援疆队员背后却承载着无法言说的伤痛
兵团新闻网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则新闻:焦作市13名援疆干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黄田农场领导的陪同下,莅临黄田农场学校,与13名农场职工子女开展“一帮一”资助活动。
原来,援疆队员在工作中了解到个别团场学校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影响学习成绩,全体援疆队员经过商议后决定:尽己所能,在援疆期间资助一些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克服眼前困难。通过与红星一牧场民族中学、黄田农场学校联系得知:阿依提古丽同学9岁丧父,母亲没有工作,全家年收入2000元左右,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艰难度日;达吾然同学父母都是牧民,父亲肺部有病需长年服药,一家5口年纯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援疆工作队在红星一牧场民族中学选择2名哈萨克族贫困学生作为资助对象,在我市对口支援的黄田农场学校筛选13名维吾尔族、汉族贫困学生作为 “一对一”资助对象,每人每月资助100元,直到他们完成中学阶段学业。从2011年4月至今,援疆队员共向15位贫困学生捐资助学47290元,赠送学习用品价值2900余元。
孩子们的脸上重新绽放出阳光般的笑容,然而,援疆队员却经历了鲜为人知的坎坷……
赵秀清的80多岁老母曾经突发心梗送进医院抢救,但远在新疆的赵秀清却因放不下正处于危险期的患者,毅然决定坚守岗位,没有回家。张利民的妻子患乳腺癌做了右乳全切手术,因身体原因,化疗两个疗程后不能继续化疗。在妻子停止化疗、身体状况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他带着妻子干脆回到哈密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时国庆的爱人2012年8月因耳鸣到医院检查,查出患上听神经瘤,属于深部脑瘤,须到北京做手术,手术费用高达10万元。此事牵动了农十三师全体援疆干部的心,大家捐款1.6万元,并派人专程到北京看望,帮助时国庆渡过了难关。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13名队员3年来家里亲人有病住院的就有40多人次,其中有3位老人病逝。一人赴疆,全家援疆,成了援疆队员的真实写照。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忠诚,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大漠戈壁,矗立在新疆各族群众的心中!
正如市中级人民法院援疆干部吴明写的一首诗——
大漠夜,戈壁月;
壮士志,坚如铁。
植杨柳万里,豫疆连接。
三年援疆辛与苦,五千里路云和月。
无怨悔,汗水洒边关,铸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