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农历正月初二,记者一家人来到孟州市赵和乡的舅舅家拜年。
小院,宽敞整洁;堂屋,佳肴早备。瓜子、糖果、水果一样不少。卤牛肉、炸带鱼、松花蛋、拌莲菜……凉菜已经摆上桌。厨房里,砂锅排骨香气四溢,一大锅鸡块煮了多时。在厨房掌勺的舅妈高兴地说,现在农村的生活好了,也能好好招待城里来的亲戚了。
记得前些年,每年回舅舅家过年经常会带一些菜和调味品。因为农村的购买力有限,尤其是当地销售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年,农村人的日子明显好起来了。村头的农家超市,是商务部门“万村千乡工程”的一个点,这里所有的物品都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货品正宗齐全,“三无”产品已不见踪迹,城里能买到的名牌商品村里都能买到。舅舅的儿子儿媳双双在江苏打工,他们的儿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带着,每天都能喝到从奶场送到家门口的新鲜牛奶。
热热闹闹地吃过饭后,孩子们在院里院外闹腾起来,大人们则围着炉子聊起家常。舅舅说,现在国家给农村的政策真是好,种地轻松,看病不愁,去年年底他和舅妈还领上了每月72元的养老补贴。年前,舅舅的儿子儿媳从江苏回来,本想在家找找工作,但在外面大工厂干惯了,不习惯村里工厂的管理方式,开了春还打算去广州或者上海闯一闯。家里买了电脑,年轻人回家也离不开它,听说上网可以和天南地北不认识的人一起打牌,舅舅也想试试哩。
说完家事聊邻里。村里一位偏瘫多年的老人年前去世了,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唏嘘间,我们说起了养老问题。舅妈说,现在农村年轻人大都在外地打工,老年人自己能照顾自己还好,万一不能动了,真是个大问题。农村人的养老问题有点让大家揪心。除了养老,记者还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村里的留守儿童好多都是生下来就交给爷爷奶奶带,很多孩子过年才能和父母见上一面,孩子和父母感情上有“沟壑”。像舅舅家5岁的小孙子,过年了还是一天到晚要和奶奶在一起,晚上也不肯和自己的妈妈睡。
记者感言,生活总会有纠结,但日子总是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