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到了,怀川儿女吃透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各行各业忙碌着、辛劳着。为全面展示全市各界转型攻坚的精神风貌,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春天在哪里》栏目,连续推出本报记者从乡村、企业、社区、学校、军营采写的鲜活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讯(记者董柏生、刘婧 实习生谢玉洁)农历正月十四,元宵节前一天上午,解放区上白作街道小庄村的两委干部逐户走访了村里的89名老年人,为每位老人送去了两包汤圆和一条床单。
元宵节给老人们拜年,并发放汤圆和生活用品,小庄村干部坚持快10年了。“往年我们都是把老年人集中到村里的文化中心聚会,集体拜年,今年天气冷,就逐户去慰问。”小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爱云告诉记者。
80岁的张秀兰老人紧紧拉着卢爱云的手说:“没想到俺都这把年纪了还有这福气,一年到头米面油基本不用买,秋衣保暖衣都发好几套了,连床单被褥都给俺配齐了。”
在村民的述说里,记者反复感受着小庄人的福气——
除了享受国家规定的各种补贴,每人每月还有30元的生活补贴;村民不用自己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5岁以上的有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每人每月还有200元补助;满60岁的生育一孩夫妇,除了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外,每户每年再补助400元;14岁以下独生子女的家庭每次都领一份福利。
除了固定的,还有临时的:春节,每人200元津贴,外加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元宵节,村两委干部给老人们拜年,发汤圆和一些生活用品;三八妇女节,全体村民免费体检;中秋节,村里为全体村民发放生活用品;重阳节,村里为60岁以上老人送蛋糕、发放生活用品。此外,村里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都有奖励。
曾经“百姓无正当职业,集体没有半点积累”的小庄村,变化从2005年开始。这一年,新一届村两委解放思想,在村里规划工业区,开展招商引资。2007年以来,随着新园路西延工程穿村而过,村两委抓住机遇,用足用活市里的优惠政策,规划了小庄新村,建设了璟都苑小区,出租了门面房,引进了18家企业,集体经济一天天发展壮大。
集体经济发展了,首要的是改善民生,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这是小庄村两委干部坚持的一个理念。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每年村里仅用于改善群众生活的资金就有120多万元。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村里还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每个街道都安装了监控设备,小区里还设有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看书学习、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交流感情已经成为村里老年人另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小庄村,民风淳朴,已连续多年没有出现上访等不良现象,荣获了2012年度河南省“民主法治村”称号。①1
编后 本报记者今天奉献的这篇稿件,给我们带来触动的,不单是小庄村干部立足村情抓发展的韧劲,也不单是小庄村干部千方百计惠民生的恒心。把发展和惠民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而且一坚持就是将近10年,只能说明,科学发展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于小庄村干部心里。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代背景下,小庄村提供了一本活生生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