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累了就要休息,工作一段时间就需要休假来调整身心,这是人之常情。那么,我国古代的“公务员”是如何休假的呢?
我国古代的公职人员,有清晰休假记载的,当始于汉代。《汉书·万石君传》记载:每5日洗沐归谒亲。所谓“洗沐”,唐《初学记》解释得十分清楚,休假亦曰休沐。西汉官吏每5天就有1天休息时间。“洗沐”的意思是,这些天里可以洗衣、沐浴或者打扫一下卫生,让身心得到休整。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除了五日一休之外,西汉时期每到夏至或冬至的时候,官员也都可以休一天假,这算是我国最原始的节假日了。
到了唐代,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唐永徽三年,因为国事频扰,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这就是古书上说的“旬休”。每月上旬、中旬、下旬各休息一天,又称作“浣”,即洗沐之意,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这便清晰记录了当时一个趁“十旬休假”而举行的聚会。在当时,“旬休”制度十分严格,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的俸禄,甚至罢官。苏轼曾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做官,他的工作能力特别强,一个月的任务他十天就能轻松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盼望“旬末”,好外出观光旅游。
在唐宋时期,除了日常休假外,节假日也有所增加,春节和冬至都要放7天假,其余还有1天、3天或5天不等的小节庆假期,合计法定假日有110天。苏轼就经常利用春节、寒食和冬至的长假外出游山玩水,他的许多佳作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
元代统治者并不重视假期,官府认可的假期只有16个节庆假日,其余时间不能休息。
到了明清两代,“公务员”更辛苦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夜里三更。官员多次提出恢复前朝的休假制度都被朱元璋否决了。朱元璋规定公职人员的“旬假”取消,假期一年只有3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皇帝生日。朱元璋死后,朝廷接受“民意”,公务人员的假期逐渐增加,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
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明朝,后期开始发生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对国人产生了很大影响。1910年,清政府逐渐确立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休假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延续了每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的制度,上班族所有的家务,都要放在周日去做。那时流行一个说法: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到1995年5月1日,我国实行“双休日”,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2008年后,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都纳入法定假期,公务员每年双休日104天,加上11天法定节假日,实际假期为115天。 刘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