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毒,在于人性的迷失;人性的迷失,在于高校对人格塑造的缺失。复旦投毒案的审判,解决的只是正义问题,并没有能力去拯救那些“中毒”的青年人。为青春解毒,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个可怕的“愚人节玩笑”,让两个大好的青春夭折在本是光明的前程上。一审判决,投毒的林森浩被判死刑,但正义的结局无力救赎青春的残局,司法审判往往是建立在残酷的结局之上,它能够抚平正义的创伤,却无法为校园内的青春解毒。
林森浩投毒伤害黄洋,手段是残忍的。而放眼中国大学校园,类似的伤害并不罕见,在某种意义上,复旦投毒案是典型生态中的非典型个案。实际上,人格畸变和戾气弥漫制造的灾难,在高校时有发生,无论是互害还是自残,都是青春中毒的结果。我们往往为其制造的恶劣后果而痛心遗憾,却很少留意让青春中毒的土壤。
中国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知识能改变世界,教育能改变人生,这样的逻辑并无不妥。但中国教育的理想和使命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培养“对社会无害的人”。透过复旦投毒案,我们到了该反思如何改良教育土壤的时候了。
在应试思维的主导下,学生的人格塑造、心智培养长期以来被置于偏僻的角落。当教育无视人本的存在,人性的畸变和垮塌又怎能避免。教育面向的是人,塑造的是人格,高校本该是人文的土壤,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工厂。
对于高素质人才,我们或可比喻为知识工厂萃取的核原料,如果利用得好,其能量可以造福人类,若失之偏颇,将能制造出毁灭世界的灾难。不同之处在于,核原料是没有生命的,而人是有灵魂的;核原料的损益靠人类之手决定,而人则是靠人格和心智控制。由此可见,培养好高素质人才的人格和心智,是确保知识能量用于正确道路的关键。
青春中毒,在于人性的迷失;而人性的迷失,在于高校对人格塑造的缺失。
关于高素质人才的“双刃剑”效应,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林森浩也许不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却是“精致的破坏性能量”。
复旦投毒案的审判,解决的只是正义问题,并没有能力去拯救那些中毒的青年人。要为这些中毒的青年人解毒,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由冰冷的“人才制造工厂”回归到人本主义的校园,在注重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智培养,避免他们成为“对社会有害”的破坏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