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乔 桥 王向阳
“春节期间,武陟电网运行平稳,变电设备实现零故障,配电变压器实现零烧损,圆满完成了春节保电任务。”2月20日,面对记者的采访,武陟县电业局市场营销部主任刘小利介绍道。
近年来,该局以农电素质提升为契机,通过科技创新、强网固基和素质提升等方式,成功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 突破瓶颈
武陟是我市人口第一大县,居民用电量比例偏高,约占全年供电量的四成,赢利能力十分薄弱。“只有实施科技创新,通过科技规范管理、降损增效,才是唯一出路。”政策性亏损造成企业发展严重受制,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是该局局长孙宏伟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为此,该局以外抓规范管理,内促降损增效为重点,持续实施科技创新,挖掘内部发展潜力,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在科技规范管理中,该局建成了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安装变电站、专变客户采集终端1943台,对639家专变客户实行了预付费管理,在化解电费回收风险,杜绝人工管理不到位造成跑冒滴漏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客户计量故障32起,追补电量53.5万千瓦时;在科技降损增效中,建成了全网无功优化系统,对62条10千伏线路进行无功自动补偿改造,平均提升功率因数0.108个百分点,每年减少电量损失375万千瓦时。同时,该局根据农网综合降损辅助决策系统提出降损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电网技改工程,有效降低运行损耗。
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13年,该局在无损电量下降30%,400伏低压电量上升57.74%的不利情况下,10千伏公用线损率完成4.05%,400千伏线损率完成7.79%,并通过规范管理、科技降损,累计增加收益1094.39万元。
对症下药 筑牢根基
“武陟电网基础薄弱、可靠性低,以前每到夏天都是个难过的坎。”长期分管生产工作的副局长原怀泽感慨地说,“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电网投入不足、规划不长远,另一方面是管理手段落后。”
对症下药方能治顽疾。针对存在的问题,该局首先是打破原有围绕电源局部建电网的发展模式,以全县配电一张网、网格化互联互通为目标,结合县域发展大局重新修订完善了电网发展规划,通过争取农网改造资金支持、加大自有资金投入力度等方式,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投资2.88亿元,先后完成了92项35千伏技改工程,新增改造台区1049个、线路1581.4千米,35千伏变电站全部实现双电源供电,城区10千伏线路全部实现双电源手拉手供电,配网互联互供率提升了22.85个百分点;其次是运用在线测温、故障在线诊断、输电线路防外破等科技手段加强设备运行监测,实施配网自动化改造,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从而实现了隐患早发现、早消除,为设备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2013年,该局变电设备异常率和线路接地跳闸次数同比下降60%和45%,首次实现了全年变电设备零事故,创造了配电变压器连续30个月零烧毁、35千伏及以上线路连续13个月零故障的纪录。
素质提升 活力四射
“个人努力是一部分,可要是没有多次参加局里举办的培训及竞赛,我也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在去年年终表彰会上,荣获国家电网公司出纳专业调考第十名的该局员工廉令君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企业发展,员工素质提升是基础。在工作中,该局针对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等问题,持续实施全员素质提升“312”工程,累计举办各类培训212期,实现了员工培训的全覆盖。同时,该局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以浅显易懂、贴近实际、好学易用为标准,力戒“填鸭式”和被动式教育,分专业、分工种,小范围、多层次,精心设置培训课程,挑选培训内容,提升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促进了员工素质的全面提升,在3年时间内本科学历人员和具备职称人员数量分别提高64.8%和63.06%,生产技能人员持证上岗率和高级工及以上人员数量分别提高99.2%和105.2%。2013年,该局1名员工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出纳专业调考第十名,1名员工获得省电力公司仓储业务技能竞赛全省第二名,县公司人力资源普考获得全省第六名,教育培训做法被省电力公司作为农电管理典型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
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发展受益。2013年,该局年度业绩考核指标跃居焦作6个县级供电企业第一位,顺利通过了河南省B类新农村电气化验收,科技进步县创建接受了省电力公司的初检,PMS应用系统获得省电力公司月度综合应用评价第一名,行风评议继续保持武陟县公共服务行业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