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去冬今春,记者在我市农村采访时发现,伴随着土地经营权改革的推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步伐的加快,积极引导农民为农业上“保险”已成当务之急。
土地向大户流转成趋势
在豫北“苗木之乡”武陟县谢旗营镇,广大群众流转土地的热情空前高涨,去年秋季流转土地达8000亩,全部用于发展苗木花卉种植。去年春秋两季流转的土地总面积达1.2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还多。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80万亩,比2012年新增17.2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35%,土地流转率高于全省8个百分点、全国14个百分点。
我市家庭承包经营土地主要是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流转。在全市流转的80万亩土地中,合作社流转22万亩,种养大户流转13.6万亩,龙头企业流转6.5万亩,家庭农场流转1.4万亩。这些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面积占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的54.5%,成为土地流转的主力军。随着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农村土地流转呈现规模化的趋势。目前,全市集中流转1000亩以上的有71宗,面积达到10.6万亩;集中流转500~1000亩的有68宗,面积达到4.7万亩。孟州市上河村、沁阳市西万村等38个村实现了整村流转。
经营农业风险犹存
我市土地流转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获了累累硕果。但是,经营农业风险犹存。去年8月1日凌晨,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市出现暴风雨天气,不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损失惨重,仅马村区就有4750公顷农作物受灾,经济林损毁41.9公顷,620间房屋倒塌、受损,受灾人口8.2万人,经济损失8114万元。
农业是弱势产业,面对的是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三年奔小康,一年赔精光”的事,在我市乃至全国,数不胜数。
规避风险是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大事。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策性涉农保险服务的新路径,引导农民为农业上“保险”已成为当务之急。
涉农保险服务喜忧参半
我市的涉农保险服务始于2007年,先从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做起,后又增加了肉鸡、玉米、奶牛保险。2012年以后,农业保险险种新增水稻、棉花、大豆、花生、油菜及公益林、商品林保险。截至去年10月底,全市累计承保小麦、玉米面积达710万亩,承保能繁母猪53万头、肉鸡62万只、公益林51万亩。自2007年我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累计赔付各类农险9000多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农业灾害损失、稳定农业生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农业险种不断增加,基本覆盖了我市主要粮油作物和饲养品种,但是,我市涉农保险规模还不大,参与涉农保险服务的涉保公司只有3家,在产品生产、加工、储藏、农机作业等方面的商业性保险产品还不多。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固定、成熟的运作模式,再加上农作物生长期长且易受害,查勘定损难、理赔难等问题较突出。另外,许多农民有“靠天吃饭”的思想,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
五大着力点强化涉农保险服务
如何推进和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应在以下5方面下功夫。
在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推动农业保险工作的合力;要充分发挥农业、畜牧等农口部门的作用,以农业技术力量为主体,负责协调重大灾情的核灾定损工作;要充分发挥保险部门的作用,加快基层服务网点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使农业保险成为农业生产的坚实后盾。
在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知晓度和认知度上下功夫。要采取召开会议、张贴标语、印制墙体广告等方式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
在突出工作重点上下功夫。要加快普及商业性农业保险,针对日光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和蔬菜、瓜果、“四大怀药”等优势特色农业不断创新保险产品,实现市场化运作。
在加大扶持力度上下功夫。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保险公司开发更多涉农保险产品;要引导保险公司对多年参保但未发生灾害的农户给予保费优惠,调动农户参保的积极性。
在提高理赔效率上下功夫。加快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大灾快速响应机制、疑难案件和社会高度关注案件协调解决机制、“理赔无忧”绿色通道保障制度等,全面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和效率;成立由保险部门和农口部门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灾情进行现场勘验、会商评估,以实现快速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