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涛
最近,一条“起步价内只需付1元”的打车攻略,迅速在微信圈里疯传。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捆绑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打车软件“补贴盛宴”,快速将大批打车人拉进了使用族群。
对于打车软件的火热,刚开始几乎是赞声一片,很多人还将其视为“市场的力量”。的确,打车软件从理论上讲确实实现了司机、电商、乘客三方共赢。但我们在欢呼市场胜利的同时,必须要问一句:打车软件,究竟是谁的“盛宴”?
表面上看,首先从打车软件获利的是出租车司机。据悉,打车软件从诞生伊始,加价、挑活等争议话题就随之而生。日前,支付宝更将对司机的补贴额度从10元上调到15元。据媒体报道,许多出租车司机为了拿到打车软件公司的补贴,更是乐此不疲地当起了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的推广员。而在南京,随着“补贴盛宴”的愈演愈烈,南京出租车市场本来就供不应求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倒是更加凸显,街头招手打车越来越难。
由此看来,因为有着乘客的加价和来自打车软件公司的大手笔补贴,部分司机的“胃口”正慢慢养刁,不少司机已开始“挑活儿”,让在街头招手打车变得更加不易。与此同时,《出租车汽车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司机不得议价、不能拒载。而如今,有了软件叫车作理由,可是比以“路途太近、道路拥堵”来拒载方便了很多。此外,一些司机只顾埋头看手机,软件叫车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再说事件缘起,这场由两家主流打车软件公司发起、由其背后的阿里巴巴和腾讯提供金钱支撑的“请全国人民打车”活动,难道是两大电商为了赔本赚吆喝?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谓的打车软件“补贴盛宴”,无非是电商为占领商业渠道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噱头罢了。大家是否还记得,当拉手网和美团网的商业模式刚刚出现时,也是让人雾里看花,看不出所以然来,而如今已彻底“绑架”了商户和消费者,让人欲罢不能。
当然,凡是存在,即为合理,每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都实实在在体现着市场的力量。所以,无论打车软件究竟是谁的“盛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必须正视,打车软件究竟为公共管理提出了哪些更新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