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
就在我把这个词语写到家庭提示板上的那个中午,再次毫无征兆地发生了一起狂风骤雨式的“教子事件”。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经过一个寒假的放松,小儿心中那些自然疯长的情绪彻底反弹,而每每此时也在自觉不自觉的火气升腾,采取简单粗暴的形式解决了事。生而为人,七情必具,情绪的反复自会时常发生。然而在于孩子的教育,反复的情绪难免会影响孩子的情志成长。如此自我醒觉反观之后,顿感时而失控的汗颜。
可没想到的是,自我的醒觉与克制,没换来小儿的当然理解,却等到了屡言不听、如风过耳的支差应付。当真是世间事理,大多是此消彼长,难得达到恰好的平衡与和谐。由是观之,此番专门写下“心平气和”来提醒自己,更显必须。毕竟,教子如雨润禾苗,培根滋养,即或是在一番狂风骤雨之后,最终还当归于阳光普照的平和,才是大道。
心平气和一词,盖指一个人心情平静、态度温和。宋代程颐曾在《明道先生行状》有言:“荆公与先生虽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以述王安石与程颢虽“道不同”,却能相互之间心平气和的一同处事。此中境界,颇值得今人细细玩味。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好像人人皆失去了心平气和的能力。假如您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我们身边会随时感到“戾气”喧腾、无处不在,甚至有时候爆发得没有任何征兆。《汉书·刘向传》有言:“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就连倡导积极入世、济世的孔老夫子,也并不妨碍他保有一颗平常心。
一次,夫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众人言罢,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从这段载于《 论语 》中的故事来看,夫子最喜欢的就是曾皙选择的这种快乐而浪漫的生活方式:在暮春的日子里,与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一起在早上出发,到河中游泳沐浴,到岸边招风乘凉,直到夕阳西下,一路歌唱着回家。
当然,如此的佐证并非完全等同于“人可无鸿鹄之志,不可无雅趣之心”的恬淡虚无。其实,能怀有一分心平气和的心境心态,对己于事也绝非毫无裨益。有一副对联,颇有一番意味:“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上联是说心性暴躁、粗心大意的人,处事往往不能认真思考,待人不能修己而安人,治家不能百忍以致和,这样的人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下联是说,心情平静、态度温和的人,必然天佑人助,祥瑞会聚,万事如意。
故明代思想家吕新吾曾说:“天下之物,纾徐柔和者多长,迫切急躁者多短。人生寿夭祸福,无不皆然。”而之于教子,即使抛却这些修身养性的道理不言,还当能有一颗平和之心。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念此,我又在那提示板上,心平气和的旁边,写下“诗意生活”四字,以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