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坐在记者对面的任冬玲,是新区国税局税源管理一科副科长,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国税干部。36岁的她充满着职业女性的自信与干练,眉宇间凝聚着坚韧与成熟的气质。
任冬玲2002年参加国税工作,一直战斗在基层第一线。她2005年与丈夫结婚,那时候婆婆就因病瘫痪在床,可作为新上门的媳妇,任冬玲没有一点嫌弃和委屈。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老人,她决定不买新房,和老人同住。当时任冬玲在马村国税局上班,爱人的工作地点在中站,而家却在市里,小两口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忙碌一天的任冬玲一回到家就赶紧张罗着给老人喂水喂饭,擦洗按摩。在照顾婆婆的7年里,没让老人身上长过一个褥疮。婆婆离世前一年多里,只能靠插胃管进食,任冬玲每次给老人喂饭,都要将饭菜打成流食,然后用针管一点一点送到胃里,一天至少要做七八次。
为了方便照顾家,2010年9月,任冬玲申请调到新区国税局工作,在她刚到新单位上班的第四天,不幸再次降临,和自己并肩携手的丈夫突发脑梗住院。
在丈夫住院的几个月里,刚到新单位的任冬玲只得先请假。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赶到医院照顾丈夫,晚上很晚才能回家。累了一天的任冬玲,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再去看看婆婆,给婆婆擦洗身子。女儿当时才两岁,正是需要妈妈呵护的时候,而她实在是分身乏术,无法顾及。早上她离家时孩子还没醒,晚上回来时女儿又睡觉了,想和孩子照个面、说句话竟也如此不易。
好在丈夫的病情慢慢好转,3个月后终于出院了。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丈夫出院的第三天,任冬玲本以为可以稍稍松口气,哪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因病突然去世。那一刻,任冬玲觉得天都要塌了。一直到现在,她都还在自责,认为对父亲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
父亲离世、丈夫有病、婆婆瘫痪在床还有那年幼的孩子,任冬玲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爱人虽然出院了,却落下了脑梗后遗症,起初连行走都很困难,任冬玲就经常骑着电动车带着丈夫先到医院针灸,中午和丈夫随便对付一顿,再骑车带着丈夫到焦作火车站附近按摩。家里的经济压力也不小,为了节省开支,她给孩子选了个偏远一点的幼儿园,因为价格比较便宜而且有校车管接送。为了省下为丈夫按摩的费用,她找人学习了简单的按摩,每天回家给丈夫和婆婆按摩。也有人为她抱不平,说她年纪轻轻就遭遇这么多不幸,而她却异常坚定地说:“我虽然很辛苦,但是有家人在身边,能够享受彼此的爱,我已经很满足了。”
尽管生活上很辛苦,她在工作上却从不以家庭原因找借口,在国税系统工作12年来,始终兢兢业业,多次被市国税局评为优秀公务员。2013年,她主动向领导申请从工作比较轻松的征收管理科调到比较繁杂辛苦的税源管理科工作。任冬玲现在还是单位的兼职税收会计。
这就是任冬玲,一个普通却令人敬佩的税务工作者。这就是任冬玲的故事,让人既同情又感动,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敬佩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