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书房
——评《大学之窗》
亚瑟·克里斯多夫·本森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一生著述颇丰。这已经是我社出版他的第三本书了。前两本是他富有哲思的随笔集《仰望星空》和《自由之旅》。之所以又出这本随笔《大学之窗》,是因为这本书是本森作为剑桥学人——大学教授,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可以说这本书是最具有剑桥气质的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种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具象的老师身上,然后由老师的言行传导给学生,就这样薪火相传,形成了大学的文化底蕴,滋养成了大学精神。所以大学就应该是尊严、仁慈、友爱、真诚、简朴等美德的长成之地。本森在开篇就写到:“大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即使你只是一个穷人,只要你具有某种美德,也是可以过上一种富于尊严与简朴的生活,从中获得纯粹的乐趣。许多人都会犯这样的一个错误:即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言传来解决的,而事实上,身教才是真正具有巨大威力的。”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他批判了大学的功力主义,急功近力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所经常倡导的野心或是处心积虑的成功”,是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他也批判了大学里普遍存在的权威主义,告诉学子们不要拘泥于专家、前人的结论,要勇于挑战权威,“在文学、艺术或是人生领域里,我想唯一值得推敲的结论,就是自己得出的结论——若是自己的结论与所谓‘行家’的相一致,那是他们的厉害之处;若是他们与自己不相符,这则是你厉害的表现。”
一种教育理念。本森对教育的关注与众不同,说他与众不同,是因为他总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发现教育的不足和弊端,进而用批判的精神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在论“教育之道”里写道:“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就像一台庞大复杂的机器。学生们要努力学习,老师们也被弄得过度操劳。整个机器在发出嘶嘶声,各个部件在猛烈地撞击,牢骚的咕哝之声不绝于耳,像一个蜜蜂在嗡嗡嘤嘤。但真正能给予学生的教育则是少之又少。”他把这种教育比喻成了工厂里机器的运转,何其形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科目的繁多”“迂腐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另外教师的不称职、师生沟通欠缺也是原因之一:“现行教育系统的一大失败之处在于,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都没有兴趣去进行交流,或是没有哪一些细节能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价值所在。而正是这少数人毫无大志,也没有特殊禀赋的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当。因为他们只需将自己已学的知识复制给学生就可以了,他们只是觉得教师这一职业是混口饭比较容易的途径而已。”
一种学人境界。本森在书中反复谈到了他所想往的简朴生活。这在其他两本书里也有说到。可见简朴生活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经常在剑桥校园里散步,这里的鸟语花香、幽深清静的人文环境养育了他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的灵魂;他远离喧嚣、浮躁,他思想的光华、哲思也许都出自这个校园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吧。他说道:“真正简朴个性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人应该接受其所在环境及周遭的条件。若他出生在凡世之中,就不必想着要飞离这个世界。”可见简朴的生活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
一种人生追求。平淡而真实的人生可以说是本森一生的追求。他发现社会的虚伪,生活的困苦、孤独和绝望,人性中的丑陋和冷漠。有的人可能就是被这些阴暗、苦难打败了:或颓废,或萎靡不振,或随波逐流……但本森却透过这分沉重,去发现人性之光、人性之爱,生活之美、生活之力量、生活之真谛。“我们遭遇到的最严重的邪恶就是,我们必须忍受对必然发生的事情的无端恐惧。我们觉得有一股起伏不定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我们认识到现在的苦楚并非不可忍受的,世上总是存在某些可以寄托希望的地方。”“心灵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敞开那些仍旧紧闭的大门。我们都站在那道门槛上踌躇,虽然我们还不接近;然后,就像夕阳的余晖升腾起希望,这不是通往死亡的墓穴,而是开启了一扇生命的大门。”他的这种永不泯灭的希望和激情,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
正如同剑桥大学的拉丁文校训,是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本森正是这样的践行者!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