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涛
这是一个令人温暖又让人纠结的新闻。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8个省区市试水建立“弃婴安全岛”,以及时发现和救助弃婴这一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保障弃婴最基本的生命权。
一时间,“弃婴安全岛”的设置,引发坊间争议热潮。固然,弃婴大多是由于残障者或患有严重疾病,令其父母不堪沉重的医疗费用而不得已的选择。“弃婴安全岛”的设置,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积极意义。然而,很多人也由此产生了“变相纵容弃婴行为”质疑,认为弃婴岛客观上对弃婴行为形成了变相鼓励,此举隐含的道德风险值得警惕。
其实,“弃婴安全岛”也不完全是一个新事物。早在2011年6月1日起,石家庄市福利院就在院门口专设了一个接收弃婴的固定设施,起名为“婴儿安全岛”。而当下之所以再起波澜,是由于与之对应着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
据民政部保守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0万儿童被遗弃,其中绝大部分是弃婴。儿童残疾、经济负担、传统观念等因素,使一些家庭放弃对孩子的抚养,将其遗弃。正是在此背景下,全国28个省区市试水建立“弃婴安全岛”,并在争议中低调前行。
毋庸置疑,弃婴属违法行为,也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目前,适值全国两会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师范学院院长刘慕仁认为,设置弃婴岛的初衷本是尊重生命与人权,是社会的一个善举。但设置弃婴岛并非鼓励犯罪,要重视规避“弃婴有理”的不良风气,与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起来,从源头上打击弃婴行为,让弃婴者承担起更重的刑事责任,让弃婴现象逐渐减少。
然而,但凡存在的,势必要得到解决才是正理。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弃婴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尽可能地减少弃婴行为本身,并在制度设计上,让收养弃婴更加规范。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新生儿指纹档案,与医院出生证明、户口档案进行对接,从技术层面来防范这种道德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