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2014年春节以来成为最火的公众话题之一。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唤起了全社会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和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
一、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的风气和习俗,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规矩,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包括其成员的思想、品德、情感、语言、礼仪、情趣、习惯、态度、举止等精神风貌和心理因素。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是建立在以家庭为社会本位的民族,家庭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希望和寄托,不仅有深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而且还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重视家风的传统,比如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知书达礼、积德行善等等。许多家庭或家族均以拥有良好的家风而自豪。家风一词在北周时就有文字记载,庚信在《庚子山集·哀江南赋序》中写道:“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后来家风的使用频率逐步增大,如北宋司马光曰:“习其家风。”南宋陆游多次提到:“从来俭简作家风”“春耕秋钓有家风”“诸孙玉立有家风”。
作为家风的实践则应更早,这里只证明家风一词已有可考的历史记录。中华传统文化中世代相传许多古人家风的感人故事,如周公旦诫儿、孔鲤过庭闻训、孟母择邻而居、岳母刺字、包拯遗训、曾国藩持家教子等。与此同时,还藏载有很丰富的有关家风的典籍,从公元550年的北齐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1400年间,我国出版有关家训的专著约有122部,可称举世无双。其中,有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有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在民间文字或口头上的《诫子书》《训子令》《谕子规》《教子经》《示儿贴》等家风家规更是种类繁多,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在多个家庭、家族、宗族中世代相传。
良好的家庭有着良好家风,高尚的家风自然英才辈出。我国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就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儿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家三代,一脉相传,形成了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良好家风。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至今对我们仍然有深刻的启示。
不容讳言,在当下功利社会,一些人的精于算计,乃至损人利己,确已到了不择手段、不顾颜面的地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成了不少人挂在嘴上的抱怨。然而,应当看到人性这一人类固有的美好,依然是社会的主流,广大民众依然在执着地坚守着传统价值观,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向上向善的。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同时也是社风民风的基础,甚至对党风政风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
二、家风的主要特征
家风既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释义,也可从横向角度去考察。在我们的社会,家风既受制于社会风气和执政党的党风,又反作用于社会风气和执政党的党风。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家风,会集中反映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意志。其主要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性。家风是家庭或家族所有成员都深受影响并普遍表现的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而不是一种个人德行。
2.传承性。家风并不专指一时一事,而必须是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当中形成的并且能够延续和影响后代的,就是要努力继承古今中外有关家风方面的珍贵遗产,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并使其发扬光大。应当说,在我国两千多年文明史的进程中,流传到今天的大多数仍然是真善美,是国人熟知的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的信仰,也许在偶像层面不全相同,但对于规则和道义的信仰却高度一致。
3.时代性。在当今社会的鲜明色彩,就要树立家庭经济收支的家风观念,勤俭持家,勤劳致富;树立爱国奉献、坚守道义的理念。
4.实践性。家庭生活行为是产生家风的客观条件,也是家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真凭实据,这是家风的重要特征。
5.独立性。家风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但其理论根基仍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善恶的价值标准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最起始的基本单位,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源头,只能存在于社会之内,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家风作为家庭内部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客观反映,也只能存在于社会风气之中。
6.理论性。家风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属于理论范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家风内容隶属于道德理论,是构筑道德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家风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门类。其三,家庭要注重自家家风的实践经验,找出其规律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独具特色的家风理论。
系统研究家风的特征,对于培养健康文明的家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家庭圆梦,中国才能圆梦;每一个家庭幸福,中国才能幸福。
三、我们今天需要传递固化什么样的家风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提炼。家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我们首先要守护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新型家风。我认为,家风主要传递或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尊老爱幼。尊老敬老,不仅是中国传统家庭美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道德风尚。尊老的同时也要爱幼。正确地关心、爱护和教育下一代,反对宠爱、溺爱和放纵失教。批判地继承这一优良道德传统,提倡新的尊老爱幼美德。
孝敬父母。中国的思想家们认为,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做子女的起码责任和义务,是一个人有没有道德良心的重要体现。孝敬父母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离开对父母的孝敬,也就不可能有什么道德。我们今天提倡孝敬父母,决不是回到家长制的等级关系中,而是提倡一种文明、平等的新关系。如果父母言行有违犯国家法律道德要求的,则应提出正确意见并加以纠正。
勤奋好学。诗礼传家,是中国传统家风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一个养成了勤奋好学家风的家庭,就能使人不断提高素养和能力,开阔眼界,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头脑。一个良好家风的形成,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能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长起到关键的作用,需要自觉地担负起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责任,营造一个培养新家风的良好氛围。
勤俭持家。这是一个家庭能否保持兴旺发达的一个关键。勤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勤劳,不但把劳动看作是谋生的方式和获得财富的手段,而且把劳动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勤劳为光荣。另一个是俭朴,即不奢侈、不浪费,不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勤俭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一个家庭如果不能养成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家风,不但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子女,而且一个家庭也会很快走向衰落。
诚实守信。诚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家风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诚信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了诚信的家风,就能培养和陶冶具有诚信品德的人才。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反之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是人们追求的幸福目标之一。有了家庭和睦,就有了家的温暖祥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相似之处在于气氛和谐和睦,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也就是说家庭和睦是幸福家庭的起点。
对于当今市场经济腾飞而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来说,重视家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家风对家庭有益,对国家有益。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根据法律、社会公德树立正派、健康、积极的家风,摒弃歪门邪道、丑陋、消极的家风。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我们还应该站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角度和开放多元、民主法制的基础上来开展,以期找到以家庭为基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
(作者系焦作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