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涛
电视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近日迎来首场国际PK赛,来自中国最强大脑战队的四位选手与来自意大利的脑力精英展开对决。虽然中国队以3:1的比分赢了比赛,但其中12岁选手李云龙比赛中的表现及胜利后的痛哭,却惹来多方争议。
比赛中,即便李云龙的速度快了很多,但与作为对手的12岁意大利小男孩安德烈相比,那种一贯的从容表现,即或是在落后的状况下也仍然不慌不忙的心态,确是天壤之别。“我摆错了,可是我记对了呀!”这是让李云龙痛哭的原因。而当李云龙失声痛哭的时候,安德烈也随之落泪:“我刚才很担心李云龙,他看起来很难过,我想要去拥抱他。
同样是落泪,但两位少年面对比赛表现出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很多的观众思考。更有激愤者认为,比赛中,曾一度哭得瘫在座位上站不起来的李云龙,实在是“丢了中国人的脸”。
与此激愤者同存的,亦有冷静的鼓励者。在网上,不少家长给李云龙留下鼓励的话。“孩子,你要坚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比赛,失败了只是让你做得更好。你的表现真让我揪心,你需要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是成功。”
其实,需要重新定义成功的,又岂止是孩子,需要重新定义的,又岂止是成功。毕竟,李云龙的脆弱不是一个12岁孩子的错,而中国天才少年脆弱的心理才更让人担忧,中国式教育必须再次引发很多人反思。
天才少年往往是引人注目,风光无限。其中究竟是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比重多,还是父母内心的虚荣感在作怪,都无可厚非。就连台湾女作家刘继荣也非常渴望女儿能出人头地。但她的女儿却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面对此景,不同父母的区别在于,我们是否也应当尊重孩子,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成功?
节目中,当安德烈说,他不仅可以享受两天的周末时光,日常生活中每天还有半天时间踢足球,所有人都更加同情李云龙。因为李云龙“课间不能跟同学们一起玩耍,每天放学回家还要接受2小时高强度的训练,节假日不是旅游而是到处上课、比赛”。
当然,我们也无须无休止地争论和放大这一件事。因为无论小云龙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不应再成为事件的主角。反而是,假如我们都能开始尝试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将不失为一次有关成功、教育及价值评判标准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