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 飞 王龙卿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和近日国内媒体上,“建议加快太极拳申遗”“将传承弘扬太极拳文化上升为‘国字号’工程”呼声此起彼伏,“韩国、日本等都已着手太极拳申遗工作,太极拳有可能遭到别国恶意强报”的消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太极拳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更是牵动着太极拳发源地人的心。
3月9日,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河南省委主委龚立群,建议加快太极拳申遗。他说:“目前,中华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太极拳习练者已有2亿多人。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规定,中华太极拳完全符合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条件。因此,中华太极拳各门派发源地都在积极致力于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但目前仍有诸多困难。目前,中华太极拳有可能遭到别国恶意强报的可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印度等都已着手太极拳申遗工作,我国如不加快申遗步伐,恐使这一“金”字招牌落入别国之手。”
他建议:“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中华太极拳申遗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由中国武术协会牵头、太极拳各主要门派共同参与,组建国家中华太极拳申遗代表团,倾数省之力,以国家之名,加快中华太极拳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焦作市委书记孙立坤也建议:“将传承弘扬太极拳文化上升为‘国字号’工程,文化部优先推荐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快推进申报工作;加大太极拳海外推广力度,让太极拳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加快太极拳申遗的建议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许多人表示赞同,认为太极拳不只可以作为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有益补充,更能成为向世界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就大家关注的太极拳申遗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温县有关领导,得知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省、市和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十分重视,并在积极努力争取将太极拳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从2001年开始,1~2年评选一次,鼓励多国联合申报,不占名额。如果申报项目当年未获通过,4年之内不得再次申报。
太极拳2005年开始申遗,2006年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突然宣布申遗项目数量不限,国家确定太极拳为申报项目。2008年8月,太极拳开始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9月底完成申报,与中国的其他项目共计35项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因全世界仅申报115项,中国申报项目相对较多,联合国评委指出:包括太极拳、少林功夫、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珠算等在内的12个项目,定义上需要修改。太极拳遗憾地与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擦肩而过。
2009年9月,我市再次将太极拳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申遗资料报送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太极拳申遗成功之路似乎仅有一步之距。没想到,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限制申报数目,当年只准报两项。文化部最后确定申报了京剧和中医针灸,太极拳又被搁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申报恢复到两年一次,每个国家一次只能报一个项目。2011年,我国申报了皮影戏;2013年,我国申报了珠算。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令人欣慰的是,文化部领导十分支持太极拳申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顺序的备忘录中,太极拳排序居中。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充满智慧的创造。太极拳是中国人民贡献给世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太极拳、演绎和延续中华古老的太极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终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遗产,为人类的健康、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