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夜风”驱散蚊虫 “金水”破阻前行
给艺术插上翅膀 让梦想自由飞翔
重视农村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
世界睡眠日义诊活动成功举行
移动4G助力两会 开启焦作4G时代
编制两会专题信息资料
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今日做客本报网络直播间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视农村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王龙卿 王水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和农村消费品、易耗品的日益增多,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种类均大幅增加。在一些新型农村社区里,垃圾处理问题已得到重视。但在部分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垃圾收集处理体系不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滞后,致使农村垃圾随意丢弃、堆放现象较为突出。

  全国两会期间,市委书记孙立坤呼吁,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建设美丽中国,要重视农村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如何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如何拒绝垃圾围村,成为我市两会期间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感受

  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村更美丽

  网友@ Yue岳:现在农村面貌变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村里的房子盖得就像别墅,村容村貌整洁,道路进行了绿化亮化,每次从城市回到生我养我的乡村,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舒畅。

  市人大代表,中站区府城街道北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小爱:北朱村位于中站区南部城乡接合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十分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全村15条大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架设了路灯;村里为节约土地资源,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建设了新农村——朱村美苑。社区规划建设了太阳能热水供水系统、天然气供气系统、医务室、图书室、幼儿园、学校等。为了保持优良的环境,村里专门聘请了8个人,每天对街道进行清扫,4辆机动车负责运送垃圾,并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式处理。下一步还准备实行垃圾分类处理。

  部分农村垃圾问题日益突出

  网友@苏懿谅谅谅:很怀念以前在麦田里放风筝的日子,但现在通往田间的路上好多垃圾,以前的小河现在有几条清澈?

  网友@花菜零零柒:在我们乡虽然已经开始建设新农村楼房,但是周围环境还是差得很,配套设施没有同步跟上,缺乏整体规划。

  网友@水立方郭淼:小时候老家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空气是清新的,天空是蓝的,现在水是黄的,空气也变得污浊。

  网友@创文明树新风:过年的时候回老家,村口的路上到处是生活垃圾,河沟里的水变得浑浊,故乡的物质生活是变好了,但是环境却越来越差了。

  声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网友@原三娜:农村基础设施太缺乏,强烈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网友@魏远峰:现在农村感觉比从前好多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垃圾围村现象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既有不好的卫生习惯原因,也有配套设施不健全,没法处理垃圾的问题,还有监督管理缺位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李艳芬:目前,垃圾围村现象比较普遍,这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二次污染。

  市政协常委、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齐永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议

  改变不良的生活生产方式

  李艳芬:为改变农村环境问题,要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基础设施,探索城乡统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路,加快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进度,逐步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要加强对已有企业排污达标的监管,对新入驻企业要提高门槛,作好环评,杜绝新的污染企业进入农村。

  要防止农村生产垃圾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就要加强绿色农业栽培等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农村推广体系的重建,在农药、化肥禁止使用方面加大强制性,建立有效的残留物有害监测体系。

  网友@水立方郭淼:要搞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增强文明生活意识,同时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

  本报通过全媒体方式进行2014年焦作两会报道,并全天24小时邀您通过多种平台进行“微问政”,我们将带着您关心的问题上两会,架起会场外民众和会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桥梁。

  下期“微两会”预告:建设美丽焦作,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建设畅通焦作,但城市交通拥堵、长途交通不便已为市民诟病。如何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如何加强我市对外交通建设,您有什么看法、建议,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本报互动。

  本报新浪网官方微博地址:

  http://weibo.com/jzrb

  本报腾讯网官方微博地址:

  http://e.t.qq.com/cnjzrb

  本报微信公众平台账号:

  jzrbwx

  本报官方微视账号:

  @焦作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