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5日,兄弟书屋在温县安乐寨村揭牌。叫“兄弟书屋”这个名字,最直接的缘由是,书屋是王家三兄弟建的,三兄弟分别是焦作大学教授王梦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
按照通行的所有权归属法则,书屋的主人自然就是这三位兄弟。然而,在兄弟三人的心目中,书屋的主人远比他们三人要多得多。那么,书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呢?据2010年6月19日《焦作日报》上杨家卿先生的《兄弟书屋纪事》,王梦奎在书屋揭牌仪式上说:“古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说兄弟书屋是大家的书屋,是大家的共同财富,是我们共同的活动场所,所有支持和参与书屋的人,所有来这里活动的人,都是书屋的主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此语出自《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的温县籍高徒子夏的名言。子夏有位同窗叫司马牛,有段日子总是郁郁寡欢,子夏问他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他便“倒苦水”说:“人皆有兄弟,吾独亡。”据考证,司马牛并非独生子,并非没有兄弟,他是怀疑自己的兄弟在乱世中已经死去,为此忧心忡忡。子夏开导他说:“商闻之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是说,君子以仁爱和恭敬之心待人,把普天下的人都视作亲如手足的兄弟。
应该说,子夏对司马牛做的“心理疏导”既很贴切又很有高度,这种疏导完全是儒家式的,即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超越小我,超越小家;心系大众,胸怀天下。子夏的开导让司马牛从小家之忧走向大众关爱,这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情怀是相通的,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胸襟也是吻合的。北宋思想家张载倡言“民胞物与”,把民众当作同胞兄弟,甚至把自然万物视为自己的同伴,这是一种何等的天地境界!
兄弟书屋所展示的正是三位兄弟的天地境界,书屋如此命名的深切蕴意在于,小我即大我,小家即大家。这仨兄弟把私家祖传的宅院变成公共活动的场所,利用“小家”这块领地为“大家”服务,将兄弟的亲情升华为博大的仁爱。既然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私家与公家之间是可以没有藩篱的,我们何苦还要执着于一己、一家、一时之私利呢?为什么还要继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