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又称兰考泡桐,是一种普通树木的名称,但将它与焦裕禄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时,却使其有了教科书的价值,使我们常读常新。
“焦桐”体现了焦裕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作为县委书记,为了抗击当年威胁兰考的“三害”(风沙、盐碱、内涝),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植树。谁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那新栽的幼苗没有十年八年是难以成才的,而当时也绝没有任何轰动效应。但焦裕禄硬是看准了植树造林的好处,不图眼前的轰动效应,但求发展的长远效应,求为民留下实实在在的政绩。
“焦桐”饱含着焦裕禄为民造福的革命情操。焦裕禄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正是有了这种信仰,所以他忍住病痛日夜奋战在治“三害”一线,带领人民种植泡桐树,如今兰考泡桐种植面积超过46万亩。特殊的土质、气候造就了兰考泡桐的特殊材质,兰考泡桐成为乐器和家具制品的首选。兰考泡桐加工制作的琵琶、古筝等乐器远销美、日、德等国家,年创汇3000万美元。以泡桐为原料的木材深加工产业已经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1964年春,焦裕禄因病离开了自己曾经牵挂的这片土地。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兰考的泡桐亲切地称为“焦桐”,一棵棵“焦桐”替焦裕禄亲眼见证着兰考人民战胜内涝、风沙、盐碱,一步步走上致富之路。 “焦桐”映衬着焦裕禄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焦桐”是种在盐碱地上的,他带领全县人民最终探索出一条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即按照一定密度,将泡桐树栽在农田里,既挡了风沙,又不影响种庄稼,形成了林茂粮丰的格局。可见,当年焦裕禄在组织植树时,是多么的科学和严谨。
焦裕禄不仅为“焦桐”注入了一腔心血,同时也注入了一种精神,使之成为他为官执政的标志,也为我们如何理解政绩、创造政绩作出了很好的诠释。真正的政绩是老百姓的口碑,是历史的见证,是时间的宠儿。就像“焦桐”那样,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能显示出它的“含金量”和“正能量”,愈能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利益,愈能为它的主人增光添彩。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缅怀焦裕禄同志的丰功伟绩时说:“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继续弘扬和学习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愿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闪光,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