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桂香
本报通讯员 许战军
修武县产业集聚区作为省政府批准的180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经过五年探索、五年实践、五年创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快速成长,在13.48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内,平地起高楼,乘势扬风帆,形成4个产业集群,在马年策马扬鞭,大展宏图,崛起正当时。
五年磨一剑
近年来,该集聚区不断拓宽空间,夯实基础,集聚资源,激活要素,强力招商,构建平台,不断向更快速度、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五年磨一剑,实践出真功。截至目前,该集聚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修建道路45公里,敷设供排水管网150公里,实施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建成了9栋6万平方米多层标准化厂房、1400套公租房;新建和改造了2座35千伏变电站和1座110千伏变电站,架设电力线路30公里;建成了一座日供气量达2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供气门站,敷设管网20公里;建成了全省首家省级蛋制品质检中心,检验品种达276个;建成了全市首家集行政服务、效能监察、创业就业和规划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该集聚区通过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先后进驻中国企业500强华芳集团、台湾国巨奇力新电子、国内液压缸第一品牌伟彤科技、龙瑞新能源电动汽车,以及鑫宇光通讯科技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紫荆春光能源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入驻企业达14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4家,初步形成了纺织、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4个产业集群。预计到2015年,该集聚区的纺织规模达120万锭,将成为全省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饲料产量达150万吨,将成为全省最大的饲料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00亿元,将成为全省较大的矿用机械设备生产基地;电动汽车产量达15万辆,将成为全省较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电子电感产能达15亿个,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电感生产基地。
“让每一位投资者满意”是该集聚区始终秉承的服务理念。2009年以来,修武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推行“两不见面”和“企业安心生产日”工作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建立了“一站式”集中审批机制,从项目洽谈到投产,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领导挂帅、一家部门牵头、一套班子服务、一项机制保障”的“一对一”帮扶机制。推行了“一天一碰头、一周一例会、一月一总结、双月一观摩、一季一评议、半年一考核”的“六个一”工作机制,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该集聚区2010年被评为全省“投资者满意的产业集聚区”和“焦作市十大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2011年被评为全省“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2010年和2011年被评为全市“发展速度快产业集聚区”;2013年被评为“河南省产城一体化发展示范集聚区”和“全省最具投资吸引力产业集聚区”。截至去年年底,该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4家,较2009年增加44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4亿元,均是2009年的近10倍;完成税收收入9295万元,是2009年的近6倍;从业人员达10948人,是2009年的4倍。
马年展宏图
扬鞭奔前程,马年展宏图。2014年,该集聚区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围绕市委、县委工作部署,以“产业集聚、龙头带动、集约节约、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以“提高总量、提高效益、提升水平、提升位次”为目标,重点实施五大基础设施工程,引进10个亿元以上项目,新增1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以上。其中,工业项目投资6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亿元,完成税收收入1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1.2万人,着力打造功能完善、产业突出、创新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区,为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供强大支撑。
抓基础,促融合。该集聚区投资6亿元,实施道路、绿化、电力、配套设施、平台建设等工程。新修、改造6条道路,新建5个游园,新增10万平方米绿地;再建1座110千伏变电站;通过加快商务中心、诚有阳光新城、集中服务区等的迁建进度,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抓招商,促开工。该集聚区修定完善企业入驻优惠办法,重点围绕轻工业和装备制造两个主导产业,以提高投入产出率和科技贡献率为目标,紧盯高产出、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大个头”项目和“小个头”集群,采取小分队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等形式,再引进10个亿元以上项目,逐步壮大主导产业规模;通过排节点、定目标、促进度,推进新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尤其对春光空调、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要集中力量,强化服务、跟踪落实、加快进度,确保年内完成投资50%以上。
抓投产,促入规。该集聚区按照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标的原则,加快推进区内续建项目投产达标,全年力争新增15家投产企业,新增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使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64家以上。
抓机制,促服务。继续坚持执行“一天一碰头、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双月一观摩、一季一评议”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两不见面”“企业安心生产日”和入企审批制度,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尽快完善集聚区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制,建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机制,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目标已确定,扬帆正当时。该集聚区立足新目标,应对新挑战,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实现新跨越。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