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说清明
一根缰绳
思考与宽容
如此对付“广场舞” 何不相互让一步
一限岂能解千愁
火车站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清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每个万物洁齐,气清景明的季节,总会和小儿登北山,沐春风。不为别的,只为趁这个春暖花开的时候,来一次与大自然的约会。而今年,自从褪去棉衣的那天起,小儿就一直念叨着,要带他一起放风筝。而我的条件是,他必须在周六提前完成作业,等周日再去玩儿个淋漓痛快。

  在往常,小儿每次周末的作业总要拖拉到周日晚上睡觉前才会完成,没想到这次却果断答应,愉快成交。

  沿市区塔北路一路向北,路旁就有满眼的勃勃生机,还有那田地、绿树、繁花与农家,甚至还有老人在屋后山前开出的荒地上忙碌的身影。看着小儿一会儿万分欣喜地与绿枝嫩芽来一次亲密接触,轻嗅那花草香,一会儿牵着风筝疯跑,体验着春风中飞扬的快乐。好一幅春和景明图!

  这不禁令我念起了“清明”,这个饱含着太多人生况味与文化内涵的节日。

  几天前与在家乡的父母通电话,才知年后少有雨下,正值返青、拔节的小麦已人工浇灌了两次。不知这个清明,雨是否会来。也许,清明是否雨来,对于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只是苦苦追思却屡寻不得的一份怅惘,但对于仍在乡村耕作的父辈而言,久旱无雨就意味着更多的农事的艰辛。

  在传统文化的意境中,清明好像总应该落着蒙蒙细雨的清明,才算是真正的清明节。“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然而,近年来的春旱,不免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雨水润泽、万物氤氲的清明图景,是否只曾存在于古老的词话中?

  其实,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虽在后来的漫长演进中融入了踏青、祭祖、扫墓等内涵,但在祖辈先人的心目中,清明的农事功能却远远大于祭祀的意义。清明万物皆显,之后谷雨即来。《历书》有云:“而至谷雨时节,土膏脉动,雨其谷于水,浮萍始生,鸣鸠拂羽,戴胜始降于桑。”

  然而今天,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却是大多长久地与自然、农事相忘却,甚至于众多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年轻人亦为了生计与梦想,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太多的空心村,使得“未来谁耕田”也成了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前几日,在与小儿一同观看一段中国文化简史的视频时,有关农耕文明与乡井文化的概念让我已无从向小儿解释,因为远离土地的孩童理解不了泥土的腥气。而作为一个深深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传统节日,清明的传统意义何时回归,恐怕亦非一场春雨可解干涸。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关文明祭扫的倡议和颠覆的新闻总会不绝于目。作为一项由来已久的风俗,祭扫已成了附着在清明时节的一种特殊仪式。然而,在这春心萌生、万物欣然的清明时节,更应是我们带上孩子走向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体悟自然之德,感受自然之恩的大好机会。毕竟,在这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节日里,清明更应属于艾草与青团,属于和自然的对话,和对逝人执着的挂念;抑或是在终日的忙碌中,偷得半日闲暇,寻得半亩方塘,坐看天光云影,遵照古法度过一段符合自然的时光。

  果能如此,即使清明无雨,亦是气清景明;即或远离泥土,也能保留那分记忆中的乡愁。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