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静
“摄像头无法控制了,一些死角监控不到,请尽快维修!”4月5日上午,原本休息的赵有鑫接到同事的电话后,迅速带上工具赶到现场,不一会儿,设备故障便被排除,摄像头恢复正常工作。
设备出现故障原本由维护公司工作人员来解决,但是作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管理局数字监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赵有鑫每次都是凭借自己的技术经验赶赴现场解除故障,不仅节省了时间,更避免了监控区域盲区的发生。
2010年,该局设置数字监控中心时,赵有鑫感到无所适从。赵有鑫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对于监控设备以及电脑技术方面的知识,他完全不了解。他不知道如何看画面,更不会调整摄像头,面对终端平台上来回旋转的画面,根本摸不着头绪。
监控工作该如何做?“单位投资20余万元的监控设备,难道只有在出现事故时才能发挥作用?”赵有鑫认为,有着50个“天眼”的数控中心要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
身边没有老师怎么办?赵有鑫就跟着安装师傅学、跟着课本学、跟着网上资料学。
在摄像头安装过程中,赵有鑫每天都拿着一个本子,跟在安装师傅后面一边问一边记录,摄像头咋安装?每个模块有啥作用?电路咋走……每个问题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经过不断自学实践,对于视屏终端出现黑屏、摄像头失控等问题,赵有鑫都能很容易地解决。赵有鑫说:“监控中心的工作,绝不是在事故发生后的反馈和记录,而是要通过监控发现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2010年8月份的一天傍晚,在神州路和凯旋路交叉口北部,一辆货车经过时掉下一个方木架子。由于当时周围路灯还没有调试完毕,如果掉落物不及时清理,夜间从此经过的市民就可能会遇到危险。赵有鑫通过视屏终端发现后,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赶到现场清理,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日常工作中,赵有鑫除了通过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派发、处理后再核查,最终销案外,还利用监控技术,协助公安部门侦破很多重要案件。
“一个个摄像头就像是我们的眼睛,只有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减少我们工作的盲目性,及时排除隐患。”赵有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