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静
“小王,最近生意咋样?身体还好吧!有困难就说出来,咱一起想办法。”
“现在有了固定摊位,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这是4月3日下午,在民主路与和平街交叉口一个摊位前,蔡庆江和商贩小王之间的对话。作为解放区城管局大厦管理中队中队长的蔡庆江,早已把小王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每次来这里巡查,都要特意问候几句。
很少有人知道,蔡庆江曾是小王眼中的“死敌”。
小王一家三口都有先天性疾病,夫妻俩还是残疾人,没有工作,就靠摆个摊勉强维持生活。2012年10月,整治大厦周边环境活动开始后,按照相关要求,小王夫妇原本位于大厦南门的摊位必须清理掉。
“小摊没有了,就等于断了我们的活路。谁断了我的活路,我就和谁拼命。”回忆起蔡庆江第一次来清理自己摊位时的情景,小王仍记忆犹新。
扯皮、吵闹、地上打滚……为了给自己留个活路,小王近乎拼命。
一次,在蔡庆江百般规劝无果时,小王突然冲进屋内,拿出一大包东西放到蔡庆江面前——这是小王刚给妻子、孩子买的药。了解到小王夫妇和孩子都患有疾病需要经常吃药、一家人全靠摆摊维持生活时,原本生气的蔡庆江突然心里堵得要命。
于法需要取缔摊位,于情却又不忍。面对法与情的矛盾,如何来平衡?蔡庆江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他深知大厦附近寸土寸金,小王又租不起门面房,寻找新的摊位几乎不可能。大厦的现状和小王一家人的期盼,让蔡庆江寝食难安。他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在辖区寻找合适的摊位。
小王现在的摊位,看似不起眼,却是蔡庆江经过多方协调争取来的。
其实,有着10年城管工作经历、带领20余名队员负责管理1000多个商户的蔡庆江明白,在执法的同时,唯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切实为商户解决困难,才能平衡法与情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