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周敦颐《爱莲说》,莲,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他用牡丹作为追名逐利的典型来反衬托举莲的高洁,让我的心里很是不平。
因为在我的心中,牡丹当是天姿国色,岂容他人如此怠慢,直到读了作家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才让我不平的心境有了些许宽慰。
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的牡丹,美得是那样的雍容华贵、绚丽娇艳、惊世骇俗。为了一睹牡丹的芳容,人们“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而牡丹却不肯在低温下开放,那些花苞“个个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幅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任凭游人如何扫兴和诅咒,就是不苟且不妥协不媚俗,冷漠高贵。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虽说工作繁忙的我至今还无缘与洛阳的牡丹花节相会,但牡丹落户洛阳的典故我很久以前就已知晓。传说那个冬天的梅花傲雪绽放,武则天欣喜之余,自觉可以左右天意,于是就下旨令百花齐放。百花慑于皇威纷纷盛开,唯有牡丹坚守花季,不肯摧眉折腰侍权贵,宁可被逐出京城,发配洛阳。
牡丹的高贵在于她的坚守,她高傲而不妥协,冷艳而不媚俗,壮丽而不委顿。开,倾其所有;落,惊心动魄;不开,则安之若素。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坚守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坚守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皇权可以藐视,宁可被贬;荣誉可以淡漠,纵然遭来诅咒。牡丹的坚守让人不禁联想到古往今来贤人雅士的高风亮节。
陶渊明乘舟归隐,“怎会为五斗米折腰”;李太白不向权贵弯腰,不与流俗苟合,“天子呼来不上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他们“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坚守的信念,挺起笔直的脊梁,保持傲然不屈的生命姿势。他们都是有品位的人,都是人中的牡丹。
相知的朋友都知道世人甚爱莲,而我独爱牡丹。一位媒体的朋友,每年的元旦前夕,都要从北京给我带回一套精美的牡丹手绘挂历。一位画家朋友知道我钟情牡丹,特意为我作了一画牡丹图,怒放的牡丹美得夺人心魄。于是,我的小屋、办公室的白墙头上便有了朵朵诗眼。牡丹的芳香挡住了尘世的喧嚣,常常让我的心泊在花蕊中,沉醉不已……
今年焦煤办公大院花圃里的牡丹渐次绽放,那倾城之色的美韵,华贵之花的芳香,超脱了尘世的烦忧,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站在高贵的凡花丛中,微风拂过,淡雅的清香洒落凡间。我禁不住用手机拍啊拍,发在我的微信中,愿牡丹栖在我的衣上、栖在我的梦中……
(图片为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