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核心提示
他生于上海,但更乐意介绍自己是河南人,是焦作人。
他毕业于复旦大学,但认为当年豫北山区的艰苦生活才是他受益最大的人生课堂。
他多年从事宣传理论工作,但在花甲之年一举建起上海智能化程度最高的AAAAA级写字楼。
他的身上,既有河南人的踏实重义,又有上海人的开明睿智。
他就是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原党委书记、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乔友农。近日,本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前往上海,听取这位“半个焦作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焦作是我人生旅途的起点”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楼林立,大厦摩天。在该开发区的核心地段,东方世纪大厦、东方维京大厦、现代广场等智能化AAAAA级写字楼比肩而立。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祝新刚指着这些楼宇对记者说,这都是原总经理乔友农在任时建造起来的。
“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焦作度过的,焦作是我走向社会的起点,是我的第二故乡。”年已七旬的乔友农得知记者来自焦作,显得热情而兴奋。
“命运中我和焦作有缘。”乔友农回忆说,他1942年出生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去世早,母亲带着他们弟兄三个艰难度日。
1966年,乔友农大学毕业恰逢文革开始。这届学生被暂缓分配,要求留在学校闹革命。第二年,乔友农才被分配到我市马村矿区的一所中学。
那时候,马村区还是一片荒芜。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乡村,从吃大米饭到以玉米面、高粱面窝窝头为主食,巨大的反差让乔友农一时难以接受,一种恐慌感笼罩心头。
于是,苦闷彷徨的乔友农来到了市烈士陵园。在这里,他思考了一天:“多少先烈为了新中国献出了生命,难道我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吗?这是考验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不能逃避。”
生命因焦作而坚强
很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席卷而来。乔友农主动向学校申请,要求带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共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8年底,他作为带队干部,带领学生来到济源市思礼公社(现思礼镇)下乡插队劳动。到达驻地时,天色已晚,山村里还没有通电,四周黑黢黢一片,一些女生顿时哭
了起来。
乔友农给她们做了思想工作后,把她们分到农户家里住宿,他自己就和男生在一间破庙里住下。铺麦草、打地铺、点油灯、喝井水,乔友农就这样开始了为期4年的下乡生活。
下乡期间,乔友农住过满是跳蚤的潮湿小屋,也住过臭气熏天的牛棚。那时候,他的户口和粮食关系也转到了农村,工资只发半年,麦收后靠自己打下的粮食过日子。
一天,他的一个上海亲戚来看他。他借用知青队的白面给客人做了一碗捞面条,客人却说:“你天天吃面条,连点儿大米都没有,能受得了?”乔友农嘴上没说,心里却道:“我哪能天天吃到这白面面条啊?”
不像上海人,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能吃苦,肯受累……乔友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称赞,还被评为新乡地区(当时焦作、济源都属新乡专区)模范带队干部。
返沪挑起企业重组的重担
1994年底,由河南调往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工作的乔友农的人生足迹发生了改变。他在时隔27年后又回到了上海。
当时,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海峰印刷厂负责出版和印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而海峰印刷厂因受计划体制影响,陷入了发展困境。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和海峰印刷厂今后的路怎么走,摆在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党委面前。经研究,总署决定把这两个单位重组为一个独立出版机构——东方出版中心,由乔友农担任筹备组第一副组长,前往上海进行重组。
然而,重组过程矛盾重重。乔友农一方面大力宣传重组后的前景,一方面着力协调两家单位的利益关系,保证了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1995年,东方出版中心正式成立,乔友农担任该中心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上任伊始,乔友农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产业调整,制定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他抓住上海允许土地批租的政策机会,决定利用所拥有的60多亩土地资产做文章,通过出让一部分土地,利用所得资金从事房地产开发,再用这部分利润反哺出版业的发展。
多元化经营领跑全国出版界
1996年,东方出版中心将15亩土地租给韩国现代建设集团,获得资金1.5亿元。除去上缴政府、拆迁安置及配套费外,可用资金仅剩下8000多万元。是投资住宅楼还是写字楼?乔友农盘算:住宅楼是一次性买卖,卖完就没了;而写字楼的产权属于自己,每年都能有收益。于是,他选择了后者。
1998年,24层、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东方世纪大厦开工建设。2003年,该大厦竣工投入使用。乔友农采取自用一部分、卖掉一部分、出租一部分的办法,为东方出版中心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年,年过60岁的乔友农被批准“超期服役”。这一年,他启动了东方出版中心第二栋大楼——东方维京大厦的建设。这栋大楼按智能化AAAAA级纯写字楼标准建设,设计楼高25层,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东方出版中心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于2008年建成了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写字楼。由此,东方出版中心成为国内出版界多元化经营起步最早、效益最好的单位。
平生最觉河南亲
随着东方出版中心经济形势的好转,乔友农开始用经营成果反哺出版业。出版中心拿出专项资金鼓励编辑部门出版精品图书。近年来,该中心先后出版了一大批学术、文化、文学类重点图书。其中,《东方学术文库》丛书在全国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诗学》获中国图书奖,30卷的《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同时,通过对诸多优秀作家代表作、处女作的出版发行,该中心推出了余秋雨、郭敬明、李国文、胡平等一大批文化、文学界知名人物。而今,该中心已成为出版行业“国家队”的一支生力军。
虽然离开了河南,但乔友农一直把自己当作河南人,对河南充满感情。乔友农在任期间,东方出版中心为河南免费出版了综合性百科性图书《河南通典》。1999年,乔友农还组织上海30多家新闻媒体走进河南,采访宣传河南的发展变化。
说起焦作,乔友农依然能对一些文化典故、地名村名如数家珍。交谈中,他还能时不时地说几句河南方言。近年来,乔友农多次回到焦作,焦作的发展变化也让他感慨不已:“焦作已经不是煤矿城市了。城市发展很快,原来火车站以南都是农村,现在一片高楼。云台山景区管理特别规范,在全国应该数一数二……”
“我这一辈子就喝过‘两口水’,一口是黄河水,一口是长江水。我给孩子们说过,在我过世之后,把我的骨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撒入黄河,一部分撒入长江。”坦然的乔友农真诚地说。
乔友农,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挥洒在焦作土地上的上海人,在担任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期间不忘河南根,至今对河南充满浓厚感情。图为乔友农在东方出版中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