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报通讯员 李 霞
弱势产业不弱,农业短板不短。这是孟州农业留给记者的最深感受。该市把新型农业现代化放在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像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样抓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了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鲜明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孟州市委书记魏超杰说:“孟州要强,农业必须强;孟州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稳固,农民富足,才有孟州的可持续发展。”
把“米袋子”“菜篮子”牢牢攥在手上
在孟州市南庄镇,有4.12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平原区种优质玉米、小麦,滩区种瓜果、蔬菜和药材。该镇规定,无论搞城镇化,还是上项目,凡列入基本农田保护的耕地,一分都不能占。去年,该镇流转出的3.3万亩耕地,镇政府与流转方签订协议,必须用于农业生产。
孟州市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但该市始终把农业生产紧紧攥在手,始终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红线”来坚守。目前,该市42万亩耕地,已全部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孟州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推动粮食高产创建,全市共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万亩示范片13个,整乡推进试点5个、超高产攻关田40个,小麦高产创建核心区面积达到30.2万亩。持续不断的粮食高产创建,拉动了该市粮食总产11年连增,4次刷新全国小麦高产纪录。2009年,万亩连片平均亩产683.4公斤,创当年全国纪录;2011年,10万亩、500亩连片示范区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59.5公斤和728.9公斤,双创全国同等面积亩产纪录;2012年,25.2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643.78公斤,刷新全国同等面积高产纪录。
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该市规划建设了一批“菜篮子”工程,形成了万亩韭菜、供港蔬菜等“菜篮子”基地,其中,万亩无公害韭菜集群年供韭菜5000万公斤,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无公害韭菜种植基地。
拓链、延链,集群发展
孟州市化工镇杜庄村村民杜爱青为鸿基农牧公司饲养肉鸭,每年能收入七八万元,她是产业化经营的受益者之一。
鸿基农牧是一家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屠宰加工、肉食品深加工、饲料加工、羽绒及羽绒制品加工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国内大型肉鸭饲养加工企业,下联农户100多家。像鸿基农牧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孟州市有很多。该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6家,其中省、市龙头企业25家,玉米深加工企业17家,仅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农业旗舰”就有6家、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34家。“这是我市把拓链、延链、集群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抓出的成效。”孟州市副市长谢如峰说。
如今,华兴、鑫源、金玉米、河阳、广济药业等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孟州现代农业发展的舞台上大显神威,成为引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目前,孟州每年小麦、玉米的年加工能力和就地转化率分别达到了38万吨、200万吨和60%、98%,粮食深加工年销售收入达到40多亿元。
在孟州粮食深加工企业采访时记者了解到,金玉米、广济药业等企业已经迈向生物科学新领域,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和发酵工程等一系列新工艺和高新技术对玉米进行深度加工,加工层次不断加深,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特别是随着孟州粮食深加工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当地玉米已远远不能满足本地需求,其辐射半径不断向山西、陕西甚至东北三省扩展,目前已成为中原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
孟州市重点培育了小麦高产创建良种繁育、岭区苹果等十大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都有动力十足的“动车组”牵引,规模越做越大,链条越拉越长,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以麦丰、田丰等种植合作社为依托,发展小麦高产创建集群;以高端岗等苹果合作社为依托,在西部丘陵区发展苹果种植集群;以地宝、广德等合作社为依托,在黄河滩区发展药材种植集群;以孟香果蔬、康之源蔬菜、天宝果菜等合作社为依托,发展大棚蔬菜集群。滩区药材种植集群目前已发展到5万亩,随着链条的延伸,药材变成了药品。
“三驾马车”加速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孟州市通过优化环境、畅通渠道、创新模式等手段,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新路子,加快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如今,该市通过土地流转,53%的耕地已经集中到农业公司、合作社、种养大户手中,成为拉动孟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截至目前,该市土地流转面积20.15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53%;集中连片100亩以上规模经营达11万亩,千亩以上规模经营达3.5万亩。
农民合作社是土地流转的主力军,已流转土地10.2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50.6%。这些合作社普遍与农户建立了“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41.8%的农户成为新型“股民”。土地大规模流转,带动了土地亩均效益大幅提升,土地亩均收益较往年增加600多元。麦丰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亩,以研发培育优质小麦、玉米新品种为主,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30多个村,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达2万亩,年回收小麦良种1500万公斤。
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粮、菜、果、猪种养大户。该市种养大户目前有223家,家庭农场有30多家,流转土地4.8万亩,占全市流转面积的24%。南庄镇田丰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000亩,带动周边3个乡镇、3000农户繁育小麦、玉米良种,比种普通小麦年亩均增收150多元。
社会资本进军农业领域在孟州渐成气候,一些地产老板纷纷转向农业生产,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如今,该市千亩以上的企业有9家,500亩以上的企业有13家,流转土地3.62万亩。
农业公司、合作社、种养大户的井喷式涌现,为推动孟州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分散经营的农户逐步走上了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 在农业龙头企业淼雨公司的牵引下,孟州岭区建成了3万亩果蔬榨汁生产基地,苹果变成果汁,走进了北京、上海大都市的超市。
为农业系上“保险绳”
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新形势下,孟州市把防范农业市场、自然风险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构建金融支农和社会化服务两大体系,为弱势农业安上了保险。
融资困难、天灾人祸是农业公司、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在农业生产中最担心发生的事儿。为避免“三年小康,一年玩光”的悲剧上演,该市建立了由政府财政、金融保险、社会资本构成的支农惠农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安全系数。去年秋天,供港蔬菜基地要流转2000亩土地扩大生产,资金出现短缺,该市财政拿出150万元,帮其渡过了难关。去年冬天,孟香果蔬合作社要利用流转的500亩土地种大棚桃,资金出现短缺。被赋予为农业担保新职能的孟州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其提供50万元额度的担保,解决了资金难题。为防范自然灾害风险,保险部门增设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新险种,满足了农业生产大户的投保需求。去年,一场百年一遇的狂风暴雨横扫孟州,农业生产遭受了数千万元的损失。该市保险部门及时取证赔付,使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帮助不少种养殖大户渡过难关。
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快速推进,构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必然。该市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建立了农机、种子、农资、植保等多功能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小麦种植基地实现了秸秆还田、良种供应、测土配方施肥等“八统一”。饲养产业实现了采购、供料、供种、防疫、销售“五统一”。去年,该市农机作业面积达170.3万亩,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