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詹长松)凭借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优良高效的服务环境,近年来,温县产业集聚区吸引了一大批超亿元、超10亿元项目入驻发展,推动了温县工业产业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由弱到强的成功转型、跨越发展。目前,该产业集聚区已累计入驻企业130家,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1亿元,税收完成17262万元,现有从业人员14325人。
总投资15亿元的海旺弘亚商务中心项目是一个集餐饮、住宿、商务、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今年1月25日,该项目一期工程建成营业,从立项到开业,仅用了15个月的时间。如此大手笔投资的项目缘何偏爱温县?海旺弘亚集团董事长任海旺说,在这里投资,不仅是因为他是温县人要回报乡梓,更重要的是他看中这里的投资环境。
近年来,温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温县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招商政策,创新管理体制,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服务优良、设施完备的高标准滨河产业集聚区。2012年,该集聚区扩大规模后面积达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
温县集聚区如何打造一流环境,提升发展水平?具体来说,就是从优化基础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优化政务环境和优化服务环境入手。
优化基础环境,就是注重规划引领、注重基础建设、注重功能完善。该县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纳入县城总体发展规划,通过改造提升老城区、积极建设新城区、强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区,实施“四区联动、协调发展”,实现了产城融合发展。该县累计投入资金17.2亿元,加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规划了道路框架,目前已建成了“四横八纵”,全面完善了水、电、气、公交等配套服务功能;引进四川天然气公司,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产业集聚区内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建成了2座3.5万伏变电站,形成了双电源双回路的供电格局,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用电需求和用电安全;开通了连接城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公交线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标准化厂房等配套设施,推动了城市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
优化生态环境,就是要做好水文章、做好绿文章、做好环保文章。温县持续实施了引水补源、老蟒河下游疏浚整治、新蟒河城区段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水系工程,重点对新、老蟒河废弃干涸的河道进行全方位整治、绿化、美化。该集聚区专门成立了城管中队,定期对道路两边的树木、花草进行修剪、浇灌,还开展了“拆墙透绿”活动,保持产业集聚区整体的绿化美化。在环境保护方面,该集聚区严把项目入驻关,实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发改委、商务局、环保局、质监局、税务局等单位联合评审,凡低水平、落后生产工艺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一律禁入。
优化政务环境,健全各项体制机制。该县理顺管理体制,实施了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改革,将规划范围内的7个村庄移交产业集聚区管理,在空间范围上与行政区域实现套合,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县领导项目分包责任制、县长办公会议制度和“一月一督导、一季一排名、半年一总结”项目考评机制,增强了全县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该县还先后研究出台了产业集聚区管理办法、招商引资考核办法、项目引进单位或引荐人奖励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使产业集聚区建设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优化服务环境,该县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组织工商、税务、环保、国土、住建等部门入驻产业集聚区,并推行项目证照代办、联合审批、绿色通道等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和精细化服务,实现了企业与职能部门的“零接触”。该县组织发改委、财政局等25家涉企职能部门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等集结成册,并向县域各企业印发服务承诺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下一步,温县产业集聚区将继续按照‘三规套合’‘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要求,以建设全省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和制革基地为目标,抢抓焦作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机遇,坚持以项目建设和环境优化为抓手,全面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早日把产业集聚区建成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滨河新区。”温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庆军说。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