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4月8日,记者在引黄入焦干渠沿线采访时看到,从武陟驾部控导工程第三十六号坝引来的黄河水,如同母亲甘甜的乳汁正滋润着粮田沃野,乡亲们或抽水灌溉,或引水补源,或取水浇树,他们说:“引黄入焦工程不仅是景观、生态、稳粮工程,更是民生、德政工程。”
“河南省分配给我市的年引黄指标是1.76亿立方米,而我市实际每年引水总量只有0.4亿立方米,大量的引水指标白白浪费。”市水利局工程建设科科长刘文成对记者说。
为了把黄河水引入焦作,去年,我市从发展、生态、稳粮、补源、民生的战略高度打响了引黄入焦战役。今年1月8日,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终于按照我市人民的意愿,被成功引入城市水系,承载几代人的引黄、沁河水入焦变成现实。该工程全部建成后,年可引黄河水33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不仅为粮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缓解项目区内水资源紧缺状况,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二、三产业提供用水,而且还将为大沙河提供稳定的生态景观水源,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沿引黄入焦沁北干渠北上,记者在武陟县小董乡南归善村、宁郭镇大油村等地看到,许多群众正在利用清澈的干渠水浇麦、补源。
在武陟县三阳乡西尚村引黄干渠旁,村民们正在用大水泵从干渠里抽水灌溉麦田。西尚村位于郇封岭地下水漏斗区,过去打机井,一般都在120米以下,一眼井要花费三四万元。该村群众刘世歧说:“全村2000亩地用机井浇一遍,不但成本高,而且时间还长。引黄入焦工程建成后,黄河水流到了家门口,实现了自流灌,省人、省钱、省力。村民刘生祝说:“现在有了黄河水,全村统一浇地只需要三四个人,全村的地浇一遍只需半个月左右。过去用机井浇一亩地要花20元,如今用河水浇一亩地只需要5元。”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宁郭镇桥湾村,记者看到,七八米宽水面的引黄干渠两侧到处可见挖坑、植树、浇地的群众。黄河水流到了桥湾村,给该村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该村干部陈春梅说:“穿过俺村的引黄干渠有1公里长,北到生态园,南至郑焦高速公路,干渠水面最宽处有20多米。引来了黄、沁河水,给俺村带来了三大好处:可以自流灌浇地,省钱、省力又省时;地下水位由原先20米深上升到七八米深,过去报废的机井又能用了;市里要在俺村干渠两边栽绿化带、建亲水游园,今后乡亲们的生活环境会更美。”
记者站在市迎宾路大沙河桥头朝东西两侧观看,一条宽120米的景观水面展现在眼前,一河清水碧波荡漾。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宋东卫说:“大沙河的清水就是从黄、沁河引来的。等到大沙河工程全部建成后,黄、沁河水可通过这里直送城市水系,向正在修建的灵泉湖、翠云湖和新河供水,打造生态景观,改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