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经常活动的地方,在百家岩一带,他们弹琴唱歌,饮酒做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一个时代造就一批诗人。在当今的山阳大地上,仍活跃着一群诗人,他们在引吭高歌,有不少诗作相继出现在国内外的大型诗刊上,在星罗密布的诗歌星空,闪烁出奇异的光彩。
我涉猎过金星的博客,后来我又在一些刊物上读到他的一些诗作,他的诗让我眼前为之一亮。
想起当年我在《洛神》当主编时,他写的《牡丹仙子》中的句子 :“一袭洁白,风一样转身/把唐朝踩得嘠吱作响/这是滑落在线装的古典的风景/在诏书的脉络里穿梭风骨。”那时这首诗并不成熟,一些语句还有些生涩,但已经显露出他潜在的笔力。后来我又读了他的《七月,在瓜乡》和一批写乡村生活的短诗,大为震惊!他在《七月,在瓜乡》这样写道:沿着田间弯弯小道,夏天光着膀子一溜小跑/溪水顺着藤蔓奔流,像要把瓜乡喝饱/斗笠斜挂橘红的晚霞,怀里抱回香甜的微笑/岸边,竹嵩轻轻一点/芦苇丛里,惊飞一对水鸟……短短几句,却把一幅活生生的新农村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斗笠斜挂橘红的晚霞”,有白居易老先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特别是结尾的一句“芦苇丛里,惊飞一对水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金星描绘乡村的诗中有好几首都是很出彩的,《柿子树下》把一树柿子比作一树玛瑙,不单写了孩子们在摘柿子的场面,还插入“胡须一捋,咧开没牙的微笑”的老头的欢喜与担心,说要用长长的竹竿“拽住童年”,显得生动有趣,有着很强的画面感,这种提升源于对生活观察的细心,充满活力。《月亮》也是一首颇具特色的短诗,月亮是个老掉牙的题材,古今中外赞美月亮以月亮寄情寓意的诗不胜枚举,金星却别出心裁,赋予它以新意,诗中一些新奇、独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喻令人难忘,由月亮写到思念故乡“内心寂寞了,月亮是一块烙饼/它能让思念充饥/想娘时,月亮是一张娘亲的脸。”这是一句神来之笔,令人叫绝。
金星的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刊于在香港出版的大型诗刊《当代诗坛》的一组诗,这是作者去台湾遇见河南老乡时,写老乡怀乡怀亲的一个组诗,有抒发“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人场面,又有离别故土时难分难舍的深切回忆。其中最感人的是那首《在台湾遇河南老乡》:
这一方蓝,海峡的蓝,多像母亲的蓝布碎花裙角,包裹一块硕大的红薯
在台湾,我见到我的河南老乡,他的肤色蜡黄
这黄,是黄河的黄,黄帝的黄,炎黄的黄
在老家发黄的家谱里,种植着你的名字,并用母语喂养你的前世今生
你不必用丰美的佳肴,款待我,倒上满杯的河南方言,足够
此刻在海峡的岸边,你的梦碎碎,如一雨帘,缓缓落下
我们以这一方蓝,打量对方的脸,我们以乡音,一声声,对饮,用咱们的河南方言,取暖
据说,这首诗在北京、山西、河南等地曾多次被电视台主持人、朗诵艺术家朗诵并受到欢迎,这是一种好现象。我读过余光中的《乡愁》和洛夫的《边界望乡》,读《在台湾遇河南老乡》时依然被深深感动。我们说,好诗多是上口的,上口了便会铭心,被记住。诗中“这一方蓝,多像母亲的蓝布碎花裙角,包裹一块硕大的红薯”。把海峡的蔚蓝比喻成母亲的蓝布碎花裙角,把台湾比喻成被包裹的一块硕大红薯,多形象、多令人回味啊!字里行间包藏着游子很深厚的、血浓于水的一种情感。接着诗人又更深一层描写:“这黄,是黄河的黄/黄帝的黄,炎黄的黄”,“在老家发黄的家谱里/种植着你的名字/并用母语喂养你的前世今生”,这些诗句很能打动读者,是开启读者心灵的钥匙,结尾落到“用咱们的河南方言/取暖”,则余味无穷。
童年在洛阳生活的金星,从内地到大海,从乡村到城市,经历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他的作品相继出现在《大河诗歌》《河南诗人》《上海诗人》《诗歌月刊》《诗刊》《人民日报》和香港《当代诗坛》、台湾《葡萄园诗刊》等大型刊物,我为他感到欣慰,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他的风格。金星的诗歌是传统的写法,但也有不少新颖的笔墨,和我主张的无障碍诗如出一辙,他没有人云亦云跟风。这就让我感到,金星的诗歌有着很强的可读性。
新诗即将走过百年,百年新诗的发展,是以摆脱旧体诗束缚,用白话俗语入诗作为开端的。这一诗歌革命的重要动机,是让诗歌和更多的读者会合,从而担当文化启蒙的使命。当下许多诗包括网络的写作,都在围绕着一个“我”字,而不是面对生活。许多诗人陷入晦涩的、顾影自怜的泥沼,有的甚至成了呓语和文字游戏。如今诗歌渐渐被冷落,诗歌能否回归大众视野,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关注没有减弱,大众也不可能不需要诗歌。这就要求诗人多写一些像诗经、像唐诗一样的诗歌,要有让人能记住的句子。诗歌不是网络游戏,不需要障碍。我认为,能欣赏、能审美、能朗诵的作品,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淘汰。金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尽情徜徉在诗意的中原故土,用心抚摸乡土的温暖和疼痛,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有删节)
(作者简介:李清联,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当代诗坛》副主编。出版有诗集《我们沸腾的工厂》《李清联世纪诗选》《阳光老男孩诗抄》《李清联无障碍诗写点评本》《李清联短诗选》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