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 阳 城 上一版3
拜访靳尚谊
城市鸟鸣
观 画
突 围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 画
□石 语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多年来,对欣赏画我一直是个门外汉,水平停留在像与不像、颜色深浅之类的层次。

  看画,没兴趣,更无品位和说辞。

  第一次用心观画,还是被“绑架”去的。

  同事建国,长我一岁。因为是同事,又知道彼此喜欢文艺,所以平时没有深交,倒也惺惺相惜。那一阵他准备举办个人画展,我敬佩之余,也有点嫉妒。不过,能让人嫉妒一下也好,最起码有点小实力和层次吧。那天下班,他在门口堵住我,约我给他的画展作序。我的第一反应是极力推辞,一不了解画,二不了解人,三不了解美术。他强拉着我说,先去看看吧。

  来到画室,许多画都已装帧完毕。一幅幅画作像一个个艳妆待嫁的姑娘,明丽多彩,眼波流动。一进画室,顿觉眼前一亮。于是逐一欣赏。第一幅水墨画叫《太行冬雪图》。连绵起伏的群山,天空洋洋洒洒地飘着大雪,已将大部分景物覆盖,山石、树木微微露出头,显示自己的轮廓和艰难。远处的山和低沉的天空似已连在一起。条条纵横的小路,顺着山势蜿蜒而去,一片空寂。一人伴一小童,持伞在小路上行走。不远处,有一围有篱笆的木屋,上面亦覆盖着厚雪。我回头问他:“为什么不叫风雪归人,或是天寒白屋之类的名字?”他笑答:“一,我画的是实景,写生作品,稍作改动。二,我的用意不在你说的语句中。”我问:“那是什么?”他答:“不用说,都在画中。”

  我一时沉默了。

  柳宗元《江雪》中老渔翁“独钓寒江雪”的那种孤傲冷峻,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天寒白屋贫”的萧条静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沉闷肃杀……所有写雪的诗句,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印证,可又都不是。是什么?不错的,答案在画中。

  第二幅是人物画。画的是一个藏族老妇人,背着柴火,面对着风雪,在路上艰难走着。老妇人脸上皱纹纵横交错,身上的藏袍破败褴褛,可眼中满是坚毅、镇定、宁静,让人几乎难以直视。那是怎样的心灵,才能在目光中透出这样的神情?我相信她真正读懂了岁月。岁月的无情、悠长,岁月的冷酷、博大,岁月的宽容、温暖、岁月的永恒、短暂,都可以从她深邃的眼睛中、黝黑的皮肤上、交错的皱纹里读出来的。这幅画的名字,居然叫《天国》。

  接下来的画作,我一幅幅看着。夏荫里手持团扇逐凉的仕女,溪畔吹着横笛放牛的牧童,背对着夕阳荷锄晚归的农人……而更多的,则是太行山的各种景象,一块山石、一片枫林、几树桃花、一弯清溪、一条幽径。人的心灵走到哪里,足迹便会踏到哪里;人的足迹踏到哪里,人的心灵便会走到哪里。

  参观之后,顺理成章地,我写了画序。自己感觉一般,但建国兄却赞不绝口。画展举办得很成功。当然,这样深入内心的作品,成功自是必然。

  以后,每逢画展,不懂色彩、线条、沟通的我必去凑个热闹。遇到中意的,我会凝神观看良久,遐想半天。那次偶遇一场画展,又够我细细品味。这样一幅:一片芦苇塘,洁白的苇花像潇洒的雪,又像无奈的白发。塘中凫着几只鸭子,有的伸长脖子在追逐,有的曲颈梳理毛发,有的凝然不动,似有所思。鸭子身上灰褐色的纹理、苇花洁白中的阴影,毕纤毕细,似乎吹口气,鸭子就能游出来一样。遇到这样的画作,你想用春江水暖之类的词语来表达含义,明显不够。那又是什么呢?自然还在画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很喜欢陶渊明先生的这句诗。语言有时是很神通的,可以细致到人心的每一寸纹理;有时又是苍白无力的,是影子的影子,给人一种虚妄和荒诞。禅宗中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倒是能指点迷津。

  观画,我依然是门外汉。遇上好的画作,还会凑个热闹,以期看出一点人心的东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