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防治赤霉病等麦田病虫害刻不容缓
市五大班子成员观摩新体育中心项目建设
抓机遇 改面貌
坚持问题导向 立行立查立改
市领导到联系点调研
城市融资人:陈海蔚
市领导检查新体育中心建设
老书记,一路走好!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丁村:
抓机遇 改面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丁村部分老人在村幸福院里安享晚年。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
 
   

  开栏的话 作为革命老区,焦作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老区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发扬光荣传统,锐意拼搏进取,谱写新的篇章,本报曾于2010年推出《记者走基层·老区行》专栏给予关注。为进一步展示老区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践行群众观 深化走转改·重访革命老区》专栏,对老区新的面貌、发展经验予以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董柏生

  精致的别墅,宽阔的道路,精美的绿化,别具一格的回廊,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全国文明村镇”的头衔,尤其是运营了16年的幸福院,恰似一座小花园,充满温馨……

  4月9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跟随修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领导,一走进位于云台山脚下的七贤镇丁村,感觉仿佛到了世外桃源。“俺是沾了国家工程建设的光。”该村党支部书记孙振庭对记者说。

  丁村位于我市东北部,与新乡市辉县市接壤,北望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西邻国家大型企业中铝中州分公司,南水北调工程从村西、村南穿过,修建中的郑(州)云(台山)高速公路也从村西穿过,368户人家原来分布在东丁村、西丁村、彦口村3个自然村。

  “分散居住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孙振庭说。2009年,该村抓住南水北调移民征迁和吴村煤矿塌陷区搬迁的机遇,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聘请市规划设计院对房屋样式进行统一设计,做到通信、照明、闭路三线入地,绿化、美化、亮化三到位,并统一施工,统一入住。目前,该村共投资2100余万元,建安置房、修排水沟,架设了生活用水管道,安装了无塔压力供水器,同时实施了“清洁家园”工程,新建了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以搬迁安置为契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过上富裕的日子,这是丁村两委会的共识。几年来,该村陆续投资50余万元,新打机井12眼,硬化渠道6000余米,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大力发展畜牧饲养业,规划了饲养小区,发展饲养户30余个;针对紧邻中铝中州分公司以及周边矿区有大量运输业务的实际,组建了劳动服务公司。目前,该村从事运输、到周边企业就业的有350余人,有8家小型民营企业,集体经济也有了较大起色。

  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丁村干部群众的夙愿。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该村陆续投资近100万元,修建了2个超市以及村民理发店、村卫生所、标准公厕,改造了路灯、线路及人行道,完善了老年公寓设施。2011年,该村还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称号。78岁的村民孙振岭已经在村幸福院生活了10多年。“住单间,有冷暖空调,吃现成的饭,还能和老伙计们一块看电视、打牌玩,俺过得不比城里人差。”他开心地说。

  抓住了机遇,改变了面貌,可孙振庭仍有一块心病。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贡献出600多亩土地,部分村民得到了安置,但仍有19户村民不在南水北调、郑云高速征迁之列而没有搬迁,现在工程建设导致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出村路也一改再改并遭到破坏,希望上级政府给些政策,帮助这些村民搬到新村,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同时利用郑云高速修建的契机,为村里规划建设一条主要的出村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