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供电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难以割舍的情缘
武陟县:“四个一”活动接地气
“微行动”彰显“大服务”
“四找四评”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温县:走访企业 广征意见
为了企业早运行
雨夜抢修
优质服务赢赞誉
“七早”活动惠民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4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以割舍的情缘
—— 记焦作供电公司退休职工李新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李新科在翻看自己年轻时的照片。
  乔 桥 摄
 
   

  本报记者 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乔 桥

  4月18日,怀着对这座城市的憧憬,怀着对一位老人的崇敬之情,在焦作供电公司焦南家属院,记者走访了我们的主人公、焦作电力发展史的见证人之一——焦作供电公司退休职工李新科。

  今年已经79岁的李新科老人,有着开朗乐观的性格,而且特别健谈。外出时,他的手里总是拎着一个用海绵做成的长方形垫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每次最多走上几十米,就要找个可以坐下来的地方,把垫子放上去,休息几分钟再走。随行的焦作供电公司退休第二党支部书记秦希尧感慨地说:“老李这身毛病是年轻时落下的,那个年代的人出力太大了。”

  1951年5月16日,16岁的李新科参加工作,在焦作矿区人民政府水电营业处当一名线路维护学徒工。那个时候,整个焦作城区只有为煤矿供电的两条供电线路,电压等级是3千伏,年供电量只有450万千瓦时。

  195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席卷焦作大地。位于大山深处的李封线电杆被风刮断,如果不能尽快恢复供电,这条线路所辖的王封、李封两座煤矿就因不能及时排水而被淹,那里还有很多矿工正在井下作业。那时候的电杆全是木头杆子,先用火把外皮烧一下,再用沥青涂抹均匀,这样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李新科和十几位同事连夜冒雨前往出事地点进行抢修,由于没有任何通信工具,他们没有时间等前方巡视的人回来报告,只能把险情估计得更严重一些。他们在平板车上装了四根木头电杆,用绳子拉着板车往20公里外的可能出事区域赶去。幸运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巡视回来的同事,知道了出事的具体位置和受损情况,于是他们卸下了两根电杆,靠人背肩扛运上了山。想起有200多名在井下等待他们送电的矿工兄弟,他们拼命地干,泥里滚水里泡,雨衣穿在身上不透气,他们干脆脱了扔在一边,衣服不知道是被汗水浸透还是被雨水淋透。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奋战,他们硬是靠着人力把受损的连根电杆进行了更换,把受损的线路重新架了起来。在重新恢复供电的那一刻,他们根本顾不上欢呼庆祝、顾不上饥肠辘辘,所有人就地倒头就睡。

  1956年年初,为了满足焦作东部4个煤矿的生产用电,焦作境内的第一座变电站——110千伏马村变电站开始筹建。李新科参与了焦作电厂至马村变电站供电线路的建设工程。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施工工具和运输工具,起重设备就是导链和绞磨等工具,所有的施工材料都要靠人力平板车拉。每天4时,他们各自从家里带上干粮,需要走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施工地点;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才收工,回到家已是22时以后。工程紧的时候,就要自带行李吃住在工地。那时候的电杆已经换成了水泥电杆,而往山上运送电杆就成了施工中最大的难题。于是,他们采用木棍垫在电杆底下的办法,硬是把一根根巨大的水泥电杆一点点滚上了山。

  1952年6月,在3千伏李封线检修过程中,李新科带领施工人员整天忙活在检修现场。有一次赶上下大雪,气温急剧下降,他一大早就上杆作业,同事们几次要上去替换他,都被他拒绝了。正在杆上进行作业的李新科,由于临近的一根电杆折断被摔了下来,导致腰部受伤严重,还掉了两颗门牙,可他在医院待了半个月便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直到现在,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他腿部的神经,右腿时常感到钻心得疼。“说实话,我当时也真想撂挑子,真想找领导调整一下自己的工作,但面对前来探望的领导和同事,我感动得不知道说啥才好。其实,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理由,归根结底,还是我自己割舍不下。”说到这儿,李新科的眼里闪着泪花。

  “去年,我们公司在后山上建设了一条220千伏线路,我是没少去看,先用铲车开出一条临时通道,汽车拉着材料进山,吊车把塔材轻轻一抓就起来了,就连放线也用上了机械化,那场面真是羡慕死人了。”李新科说起自己的所见所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上班的时候整个焦作城区只有几公里的3千伏线路,去年重阳节,公司召开退休职工座谈会的时候,听领导通报情况时了解到焦作供电区光是35千伏以上线路就有1600多公里了。此外,公司安排我们这些老同志参观了焦作境内的两座500千伏变电站和调度中心,还参观了南阳特高压换流站,咱们的电网发展之快,真是我们这一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尽管退下来已经快20年了,但我的一个习惯却没有改变。每天晚上,站在自家的窗口向外张望,一看到家家户户亮起的灯光,我就兴奋得不得了,心里就觉得踏实、舒坦。如果能再年轻一回,如果真能有来生,我还想做一名供电人。”李新科挥舞着手臂,兴奋地对记者说。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