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静
在中站区怡光路北侧有一片空地,近段时间, 每到傍晚时分,前来吃烧烤的人流不断, 这一片空地上一共有七家烧烤摊,虽然每家摊位不大,但都严格规范经营,没有占道经营现象。很难想象,在一年前,这些烧烤摊还在跃进路和怡光路上占道经营,这片平整的空地还是一片坑洼不平的荒地。
这一变化源于一次执法巡查。去年夏季,中站区城管局在治理占道经营时,发现这些烧烤摊位的摊主大多家庭比较贫困。为了既解决占道经营的问题,又帮助商贩解决生活困难,中站区城管局在怡光北路规范出一片空地,出资把坑洼的路面整平,免费为商户接水接电,这样才形成了如今规范化的烧烤摊位。
烧烤摊位规范经营模式的转变,只是中站区城管局转变管理理念,用服务代替管理的一个缩影,更是中站区根据自身地域特点,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管为人民”的城市管理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探寻城市管理“中站模式”的一个典范。
理念:以服务代替管理
只有认清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中站区山区面积多,矿区、棚户区较多,近年来,随着西部工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很多地方进行整村搬迁,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管理压力加大。
“这些农民来到城市后,大都失去经济来源,选择摆摊维持生计,如果不想办法为他们解决生活难题,一味进行强制管理,只能适得其反。”中站区城管局考核办主任李元文说。
面对这样的现状,中站区城管局深知,只有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城市发展。
中站区城管局树立由服务替代管理的理念,管理模式由单纯管理型向多元管理型转变、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简单粗犷型向规范精细型转变。
管理理念的改变,决定了城管在日常执法工作中必须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法治建设与民生问题、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化解执法中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弱势群体和特殊管理对象、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等小商贩,施行不罚款制度,采取教育疏导为主,实行提前告知经营户的违法事实和危害。
正是本着管理执法与为民办实事并重的理念,在执法中真心实意为商户服务,中站区城管局在我市城市管理综合评比中连续28个季度名列第一。
成绩的背后是付出和对服务管理理念的坚守。
2012年3月份,一位原本在跃进路卖水果的商贩,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尽快摆脱生活困境,准备转行代理一个电动车品牌,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门面房。在卖水果摊的时候,因为和中站城管局打过交道,商贩便抱着试试的态度来寻求帮助。
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了解到这名该商贩的困难后,一边协调李封街道为其寻找门面房,一边帮其办理营业执照,很快,这名商户的电动车代理店便开业了,现在运行良好。
去年夏季,针对一位占道养蜂的外地困难商户,在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中站区城管局一大队队员在队长李希全的带领下,从服务入手,义务为商户送去所需水、菜等生活必需品,随后帮助其选址平地,最后这位来自开封的老太太被队员们的行为感动,自觉搬离。
以服务代替管理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执法过程中, 对于一个管理区域,中站区城管局首先进行排查,确定帮扶对象,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将城市管理与帮扶工作有机结合,帮助特困流动商户在市场内解决摊位问题,协调免除场地、摊位等费用,目前,已协助25家流动摊位办理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举措:开门纳谏接受监督
大量不懂城市管理法规的农民涌入,决定了中站区城管局在服务商户的同时,必须开门搞活动,让群众在监督城管工作的同时,深入了解相关政策法规。
中站城管局建立常态化宣传活动,推行进商户、进社区、进企业“三进”活动,以开展“门店商户大走访”为依托,组织执法队员深入沿街商户、市民群众、企业职工,广泛宣传城市管理的政策规定,广泛搜集群众的建议和意见。
与此同时,中站城管局邀请市民以监督员的身份,参与执法,监督执法工作。
“接受群众监督,把城管的职责范围、审批事项、办事依据等内容向社会公开,能够挖掘出城管管理中的深层次矛盾,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城管工作的不足之处。”中站区城管局办公室主任张征明说。
方向:迈上多元共管之路
随着中站区新增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商业网点不断地增加,中站区城管局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积极构建大城管格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城市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法制化轨道。
去年年底,在一次全区执法部门联席会上,该局决定对占道经营的钉子户进行联合执法,在公检法、工商、食安、规划、住建等多部门联合下,取缔违法钉子户2家,规范户外广告1处。
“通过联合执法,一些长期遗留的管理难题被彻底解决,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协同城市管理、发挥城区办事处的力量,通过多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已成为破解城市管理顽疾的重要途径。” 中站区城管局局长赵悦说,“本着以人为本和构建大城管格局的指导思想,凡是能适应城市发展的管理模式、符合本辖区地域特点的管理模式,我们就应该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就是应该遵循的中站城市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