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4月17日一上班,中站区城管局广告科科长张有才就带领队员上街巡查,看到街上哪家商店的门头招牌有破损时,就提醒商户进行维修或更换。
当巡查到解放西路兴旺粮油店时,女老板向他打招呼:“张老弟,又来检查了,这次俺的招牌可完好无损!”
“我看到了,上次换的招牌还新着呢!”张有才说。原来,在一次大风过后,他巡查时发现兴旺粮油店的招牌损坏,就和城管队员一起帮助老板更换了招牌。
“我一个人在中站做生意,年龄大了爬高不方便,家人也不在身边,是张科长帮助我联系的广告公司更换招牌。你看,这次下雨对招牌也没有影响。”女老板对记者说。
记者跟随张有才巡查,不少商贩主动和他打招呼。
“张哥,身体还硬朗吧,还没退休呢?”
“张叔,年纪大了也该歇歇了。”
今年60岁的张有才从事城管工作20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一线,先后清理过“三种经营”、检查车辆抛撒、审批户外广告等工作,经常和商贩打交道的他总是闲不住,一有空就会上街巡查,不少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张哥”“张叔”。
巡查中,张有才给记者讲起了与商贩打交道的故事。
1994年开始,老家武陟的老丁来到中站区卖小车牛肉。一开始,他总和城管队员“打游击”。张有才检查时碰到他,劝说他不要占道经营,老丁就向张有才诉苦。体谅到老丁家里孩子多、家境贫寒,张有才就让他到金瓯市场卖。可是没过多久,老丁嫌市场太局限,就推着车四处游走。
“我劝他年龄越来越大了,腰又不好,就不要到处上街里卖了,要是把你的牛肉没收了,你也没法向家里交代。你白天还是在金瓯市场卖,到了晚上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情况下,可以去街上的角落卖。”张有才说,“有了我的劝说,老丁规矩多了,商贩们不是不通情理,只要道理讲清楚了,他们都能理解你的工作。”
再过几个月,张有才就退休了。他对记者说:“我只要一有空就会上街,遇到占道经营的,就会去劝说,要是退休了,我真是不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