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缝山针、大铜马,还有龙源世家的陈式太极拳、竹林七贤……提起这些城市雕塑,人们应该不会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缝山针脚下,就有一个人守望着雕塑产业的发展。
他就是河南省民间表演艺术家、雕塑大师赵德明。其中,龙源世家的陈式太极拳、竹林七贤等雕塑就出自他手。
沿塔北路一路向北,路东有几间挂着“德明雕塑”招牌的平房,这里便是赵德明的雕塑工作室。说起雕塑,赵德明算得上是“科班出身”。1976年,18岁的赵德明凭借自身良好的绘画功底,进入当时的市工艺美术厂,成为一名玉雕学徒。
尽管各个艺术门类是相通的,但从绘画到雕刻,涉及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转换,要捅破隔着的那层窗户纸,绝非易事。“其中最难突破的,就是每件玉雕作品的深度把握。”赵德明说,“这用行内话叫‘做推活儿’”。那时候他白天上班跟着师傅学艺,晚上回家就拿泥巴做小样,锤炼自己塑形的技巧。
正是凭借着这股子韧劲,通常情况下要4年才能出师的赵德明,一年半就可以自己设计雕刻玉石作品。然而,由于厂子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已掌握了过硬雕刻技艺的赵德明下岗了。之后,他还先后从事过与之相关的工程装饰、室外雕塑等工作,但怀着对雕刻雕塑难以割舍的深情,赵德明于2000年重操旧业,依托德明雕塑工作室承揽来料木雕的定做业务。
在工作室里,赵德明拿出一对刚刚雕刻完成的“将军龟”作品。这是由客户拿来的满花麻梨料制作而成。
“这对将军龟手把件,取龟之长寿与韧性,寓意将军平安归来。”赵德明说,为便于把玩,经过他一年多的逐步改进,作品略去了乌龟外形的诸多细节,去除了龟背上最初设计的花纹雕刻,而以士兵的钢盔帽为龟背,四足阳雕铜钱纹,嘴下阴刻如意纹,而两个鼻孔虽仅有针眼大小,却采用真实透气的设计,眼睛则利用专门制作的工具,经高速旋转,炭化为黑白分明的眼球。就连背壳与腿上的雕刻纹理,也因壳硬肉软而不尽相同,全靠刀工来体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在赵德明的工作室里,还有一副对联引人注目:“藏魂天然为世用,纳灵神工在人成。”赵德明告诉记者,树根虽天然而成,却内藏魂魄,自有精神。但能否做到画龙点睛,实现不同的艺术价值,考验的是雕刻大师的眼力。“雕刻雕塑,初以形似为主,后以神传形。”赵德明说,一件好的木雕作品,要从选材开始,先把花纹定位到关键部位后,再逐步深入。
正是这种志在把每件木雕作品都化腐朽为神奇的责任感,使得赵德明纵使技艺炉火纯青,却有着一种近乎敬畏的艺术严谨。他正在创作的以豹子为题材的根雕作品,其身形、豹尾天然而成,而豹头只粗雕了大概的轮廓。对此,赵德明坦言,他要先做出小样来,再动刀雕刻,否则“一刀下去,再想弥补就难了”。
对于我市雕塑产业的发展,赵德明一边尽着自己的努力,设计制作出了一大批以竹林七贤、郭熙、卜夏子、刘协等山阳名人为题材的雕塑作品,一边仍近乎“固执”地坚守着亲手设计制作的生产方式。尽管他知道,雕塑产业要取得发展,必须要与市场对接,但确保每一件作品都称得上真正的艺术品,也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今,在缝山针脚下,像赵德明这样的雕塑工作室,已自然形成了好几家。赵德明建议,如有可能应建立一个文化创业基地,把更多的雕刻艺人集中起来,这样有利于雕塑产业的管理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