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齐云霞
博爱县清化镇出了件新鲜事儿:上访“名人”王可,如今成了清化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从2013年至今,她已成功调解纠纷35起,其中上访老案8起。
从老上访到调解能手,王可“华丽转身”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4月10日,记者来到清化司法所调解室,了解到王可这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
今年45岁的王可看起来很精干,谈起3年的上访经历,她说:“从信访到信法,我又重新活了一次。过去我要强得不是地方,总觉得自己委屈,心里拧着劲。现在才知道法律是公正的,信法律是最管用的。看我现在,拿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别人调解纠纷,感觉到被尊重被需要,活得多有价值啊!”
此言不虚!
王可是清化镇十街人,打小就要强的她遇到啥事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是个较真的人。2010年6月,因为拆迁纠纷未得到妥善解决,王可一气之下踏上进京上访之路。3年间,王可进京上访百余次,最长一次在北京住了两个月。她不仅自己上访,还鼓动串联别人进京上访,是博爱县的信访“名人”。
“当时想不通,心里憋屈,就是要讨个说法,县里说啥俺也听不进去,一门心思跑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可听说中国政法大学每周六都有法律公开课,她就跑去听课,还买了一些法律书籍自学,掌握了一些涉及拆迁的法律知识,说起拆迁问题来头头是道。很多上访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信访法律通”,也都纷纷找她咨询,让她帮着出主意。王可成了信访“名人”,更是不轻易服人,上访期间信访工作人员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都被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博爱县司法局清化司法所所长王基路和王可的一次交谈,让王可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2010年10月,王基路在北京偶遇王可。了解到王可的情况后,有着丰富调解经验的王基路上了心:说服王可一人,就能影响带动一大片!2011年秋,博爱县委政法委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提出发挥好司法部门人民调解的作用,使信访渠道更畅通、信访人权利保障更有力,这更增强了王基路做通王可思想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他专程进京找到王可,极力劝说她运用法律武器,以人民调解方式解决问题。
王可心里有自己的主意:“想劝服我的人,除非把法律说得一清二楚。说不清的,我都不服。”于是,她提出“考考”王基路,要求他说说自己反映问题的相关法律知识,说对了,她就同意回家调解。
出乎王可的意料,王基路答了个满分。更让王可服气的是,王基路不仅讲得有理有据、入情入理,还指出了她的法律认识误区,让她哑口无言。
“说话算话,回去就回去!看看他说的人民调解到底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要不行,我就继续上访。”抱着这样的心态,王可回到了博爱县。
更让王可没想到的是,她的问题得到了刚刚上任的博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邱志杰和清化镇党委书记张大卫等人的高度重视,责成有关部门查明原因。2012年6月,王可反映的事情达成了调解协议,圆满解决。
“我就是一块石头,也被邱书记、张书记和王所长暖热了。”王可万分感慨。调解期间,她并不完全信服,想看看这些领导干部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可通过几件事,她渐渐改变了看法。她快中午12时给邱志杰打电话反映情况,下午还不到上班时间,邱志杰就跑到现场解决问题。她给张大卫发短信说想法,张大卫第一时间回应。很多事情不等她去找干部,干部就上门找她了。
不打官腔,实实在在;不打马虎眼,有一说一;不回避问题,把该摆的证据一溜儿摆开,真心实意把她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
“王可啊,看你也是个要面子、讲道理的人,办事咋这么钻牛角尖呢?”邱志杰的批评,却让她心里很熨帖,眼圈一下子红了。这些年,很多人提到她就是“蛮不讲理”4个字,可邱志杰这句话,是拿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她,让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上访闹访这几年,并非像自己想的那样理直气壮。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解决问题是要讲道理、讲法制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县里到乡里,上门有人热情接待,说事干部不偏不向,和她一起翻着法律条文讲解。自己的问题得到合理合法的解决,让她开始对法律心生敬畏,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反思这几年,为了上访,生意不做了,家和孩子不管了,光上访就花了5万多元,自己内心在忍受煎熬的同时,还给家乡、给自己抹了黑。就像王基路说的那样:“你光想到法律给你的权利,你咋不想想你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呢?凡事老想着自己委屈,咋不想想自己的言行带来了啥样的社会影响?人人都像你这样动不动就上访,社会不就乱套了?”
就在王可思想急剧转变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件事,让她彻底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坚定地走上了信法的道路。
2012年春,王可的侄儿驾车肇事致人死亡,负事故主要责任,涉嫌交通肇事罪被逮捕。事故处理过程中,王可对案件部分细节存疑,便依法向上级机关反映。当时她心里还暗暗打着小九九:不行就去上访!没想到,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接到她的情况反映后,责成有关部门很快查明了原因,经县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就民事赔偿部分达成和解,为从轻处理她的侄儿创造了条件。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王可,让她从心底认识到,我们国家是法治国家,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是唯一的正道!
2013年1月1日,清化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聘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王可为专职人民调解员。接过大红的聘书,王可流下了热泪。这些年,她当上访“名人”,心里却从没舒坦过,不知哭过多少回。唯有这次,流下的是幸福的泪水。
从“另类”回归主流,重新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王可获得了新生,精神百倍地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为提高自己人民调解的能力和水平,她自费报了电大法律专业课程,如饥似渴地学习法律知识。她还自费印制了2000多份《从信访到信法》宣传页,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要走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老上访户王秀清为2100元征地补偿款上访4年,清化镇二街信访老户郜海平为宅基相邻权问题上访20多年,都被王可用亲身经历说服,达成和解。王可说:“依法办事,越活心里越亮堂。”
编后:从上访老户到调解能手,王可的故事有其特殊意义。越级上访历来是维稳老大难问题,博爱县委政法委勇于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的职能作用,让信访群众有地方说理,有渠道解决问题,让一批老信访走上了依法解决问题的道路。尤为关键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问题,用真情温暖群众、打动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社会和谐。2012年以来,该县信访案件同比下降了近40%,信访维稳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清化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曾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