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作为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重症医学科(ICU),不仅是衡量一个现代化综合医院完善与否的重要指标,还是代表医院综合治疗水平的一个窗口。作为一家新兴医院,焦作同仁医院重症医学科以高起点走在了全市医疗行业的前列,为生命擎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
为重症患者提供良好的条件
重症医学科设在该院门诊病房楼四楼,分为办公区和病区两个部分,因为入住该科的都是重症患者,抵抗力较差,容易出现继发性感染,所以病房内要进行严格消毒,并且不允许家属进入病房陪护。穿上消过毒的衣服和鞋,戴上帽子和口罩后,记者才得以进入病区。
由于大多数人缺乏必要的了解,ICU常常会被人称为“通往地狱的门口”“死亡的前一站”。“其实,重症医学科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区别是,除了先进的设备和综合性的医疗理念,医护人员还要时刻守在患者的病床前,全天不能离人。”该科主任李雪峰说。
据李雪峰介绍,以前,重症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往往会出现多种器官的异常反应,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通知专科医生前来共同诊治,这既耽误了抢救时间,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对抢救十分不利。然而,重症医学科的建立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在李雪峰看来,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必须是多面手,理论知识跨越各个专业,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抢救时,能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既要重视原发病的救治,又要兼顾多脏器的保护。
除了拥有一支技术精湛、服务良好的医护队伍外,高、精、尖设备也必不可少,该科拥有医用多功能吊桥、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血气分析仪、褥疮防治床垫、心肺复苏机等多种先进的监护和抢救设备。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科病区还拥有十万级和千级层流净化系统,为重症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
重症医学科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李雪峰用两个90%进行了解释,即重症患者如果不转到ICU进行治疗,那么死亡率可能高达90%;而住进IUC的重症患者,存活率可能达到90%。
用实力创造生命的奇迹
据了解,一位因车祸导致昏迷多日的买大妈在该科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终于脱离了危险,目前已被转到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4月3日晚上,70岁的买大妈与老伴外出时遭遇了车祸,使其颅脑严重损伤。买大妈被送到该院时,呼吸困难,单侧瞳孔已散大,并进入昏迷状态。由于买大妈病情严重,医生经过评估后认为,救治希望很渺茫。“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随后,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营救在该院展开。
经过3小时的开颅手术,患者被送往ICU观察。让人没有想的是,1个小时后,患者的颅内再次出血,随即又进行了二次手术,最终将买大妈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由于买大妈在车祸中还造成胸部多发肋骨骨折,再加上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极差,脱离呼吸机拔管非常困难,术后第四天,该科医护人员为买大妈进行了气管切开。之后,买大妈相继出现了肺部感染和颅内感染,病情危重,该科医生认真分析病情,并进行了对症治疗。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该科护士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她:翻身、擦洗、吸痰、排便、按摩……没有一名护士嫌脏喊累。经过该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老人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意识由昏迷转为清醒。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雪峰是我省首批通过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的医生,并荣获我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目前担任河南省第二届重症医学、第六届急诊医学委员,同时也是我市第一届重症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在他的带领下,该科医护人员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把一个又一个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精诚勤和,大医为民”是该院的立院宗旨,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对这一立院宗旨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今年1月26日下午,因肺部重度感染导致呼吸衰竭的钟女士被一名中年男子紧急送往该科进行救治。谁知到了第二天,这名中年男子竟悄悄地离开了医院。之后该科医护人员才弄清楚,这名男子和钟女士只是同居关系。由于没人为钟女士缴纳医药费,该科医护人员将这一情况向院领导进行了汇报。“没关系,救人第一。”该院领导得知后如是说。
钟女士因肺部重度感染,呼吸异常困难,病情迅速恶化,并发展到了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当时,正值H7N9流行之际,该科医生怀疑钟女士患上了此病,便将她转到隔离病房进行治疗,并把这一病例报告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和我市其他医院的专家一同来到该科对钟女士进行会诊,排除了她患上此病的可能。在治疗期间,该科还使用各项检查手段以及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尽全力挽救患者的生命。
随后,该科医生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到了她远在青海的女儿,可她的女儿却因家境贫寒无力承担数万元的医疗费用。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向这样的情况在该科并非第一次出现,但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医护人员总是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搏斗,重症医学科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护人员就像一个个荷枪实弹的战士,冲过一个个生命的险滩,为创造生命的奇迹而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