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四科
本报记者 杨景鹏 文/图
5月2日10时30分,市三医院感染四科病区内,孩子们的哭声此起彼伏,听着让人揪心。这里收治着50多个因手足口病住院的患儿。
此时,该科主任赵宇亮正带领医护人员进行查房。
“来,孩子,让我听听。”带着听诊器,赵宇亮认真地给一个来自武陟县的1岁半男孩儿检查,“孩子从昨晚到现在量了几次体温,温度如何?”摸着孩子的额头,他不断地向家长询问孩子的体温、进食等情况。
50多个孩子,100多名家长……赵宇亮和其他5位医生一边挨个儿对孩子进行检查、询问,一边还要安抚家长的情绪,查完房后已经快到中午了。
“每年4~5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作为我市手足口病的定点治疗医院,我们每天都是绷紧神经,严阵以待。”赵宇亮说,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2009年以来,手足口病一直是我市法定传染病中报告病例最多的疾病之一。
手足口病早发现、早治疗
入院后大多会在7~10天治愈
在住院的患儿中,一些从县里来到这里治疗的孩子常因发现较晚而使病情加重,这让赵宇亮感到很痛心。
赵宇亮说,手足口病发展变化速度快,需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该病表现为手、足部出现皮疹,口腔内出现疱疹,然而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有些患儿的手、足部不会出现皮疹,容易被误诊。”赵宇亮提醒学校和家长,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发现孩子有持续高热、惊跳、抽动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往医院。
“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唯一的方法就是对症治疗。”赵宇亮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患儿会在7~10天痊愈。“只有极少数危重症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从而出现生命危险。”
对于如何预防手足口病,赵宇亮重点谈到的就是洗手。
“别小看了洗手,我们收治的还有8个多月的婴儿,他们不经常外出,病毒多是大人从外面带回,因此接触孩子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赵宇亮提醒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进行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此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注意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等。
一分责任担心头
“尖刀班”的荣誉靠什么得来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近年来我市手足口病疫情的救治工作中,感染四科这个“尖刀班”是如何应对的?
“手足口病虽然不可怕,但是一个孩子有病,牵动全家人的心,我们一边要对孩子进行治疗,一边又要花费大量精力对家长的情绪进行安抚,所花费的心力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赵宇亮说,他们科室医护人员总共有20个,大家经常是“连轴转”,回到家屁股还没坐热,又要赶来医院,一旦有病号进入重症监护室,他们更是一分责任担心头,夜以继日地进行治疗。
其实,作为该院应对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的“尖刀班”,感染四科的医护人员都已经习惯了。
他们与每次疫情进行斗争,与每个病魔进行战斗,都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第一线冲锋……
就是这样,面对从来没有过的超大工作量和许多初次遇到的新问题,感染四科主任、护士长带领科室人员发扬医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面对疫情时,他们深入研究疫情特点,摸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缩短了从接收到救治的反应时间,使手足口病的抢救成功率大幅提高,取得了救治手足口病患儿1000余例无死亡的成绩。
感染四科在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近些年的手足口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河南省“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党组织”及焦作市“工人先锋号”等称号,连续3年荣获焦作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先进集体”称号。具体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感染四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获得社会各界和医院党委的赞扬和肯定。
感染四科——这支战斗在第一线的突击队、尖刀班,一直在为我市人民的幸福和安宁默默地贡献着。
专家简介
赵宇亮 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四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从事肝脏疾病及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及研究工作近20年,曾在北京佑安医院进修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家级及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省级科研成果1项,市级科研成果2项,专著1部。
自2009年以来,他在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全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获“健康中原好卫士”称号,所在科室荣获焦作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电话:3979523
13608635205
该科主任赵宇亮(中)在ICU重症监护室查房
护士在自己的胳膊上练习扎针
隔离病房内的护士全副武装
医护人员穿隔离衣进入隔离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