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规模激发效应,集聚产生嬗变。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是转型示范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当前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变革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规模激发效应,集聚产生嬗变。
区域经济发展有一种“增长极理论”,即一个区域内优先增长的先发部分被称为增长极。一个增长极在形成过程中,会吸附诸多生产要素,使其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
产业集聚区,就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5年励精图治,5年快速发展。5年来,焦作产业集聚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新生到成熟的成长。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达111.5平方公里。5年来,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7497亿元,实现税收135亿元。
成绩面前,我们尤须头脑清醒。当下,面对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且不说和先进地区相比,即便与周边兄弟城市相比,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战略、理念、质量、速度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在全国找坐标,在全省谋位置,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打造城市转型“升级版”,产业集聚区是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产品的必然选择。
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是转型示范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当前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变革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突出壮大集群,真正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不搞产业集群就无法形成体系,形不成产业体系就难以壮大规模,没有规模就难以发挥主引擎作用。依靠产业集聚转,就要坚持抓集群、促集聚,着眼长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明确和完善产业集群规划,集聚优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千亿元产业集聚区。
突出招大引强,真正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依靠产业集聚转,就要坚持抓招商、促合作,围绕具有国际影响力、资源整合力、产业带动力、核心竞争力的“四力”型项目,紧盯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和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坚决转变“剜到篮里就是菜”的旧观念,不搞“大烩菜”式招商。大企业要勇当龙头,努力在自身的优势领域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在大招商、招大商方面做好表率。要重视培育扶持本地企业,特别是对本地龙头企业、上市企业,要积极支持其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突出强化支撑,真正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项目多则转型有潜力,项目少则转型缺少动力。依靠产业集聚转,就要坚持抓项目、促支撑,拿出更多的精力研究项目、洽谈项目、推进项目。要重点推进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今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开工建设2个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示范区至少开工4个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并确保完成过半投资额。去年24个10亿元以上市重点项目今年要全部完成。在项目建设上,既要顶天立地,重视上大项目,又要铺天盖地,上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的中小项目。
突出提升竞争力,真正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平台。依靠产业集聚转,就要坚持抓创新、促提升,不断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服务机制,完善科技促进体系、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产学研创新体系等建设,确保行业竞争不落伍;要坚持抓升级、促换代,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延伸配套调整、改造升级,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既不能调死,也不能调偏,既要大力发展高、精、尖产品,又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突出集约节约,真正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持续发展的示范区。产业集聚区作为实现集约化发展的载体,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依靠产业集聚转,就要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坚决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严格产业、土地等准入条件,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把产业集聚区建成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科学发展的典范,打造美丽产业集聚区。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集聚发展的热潮在怀川大地涌动,正助力焦作工业铿锵前行!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