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统筹工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必须把市场主导的“无形之手”用够、政府引导的“有形之手”用好,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必须聚焦城镇化质量不高这一制约焦作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人民群众的“乘数效应”;必须坚持科学推进这一实践要领,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打造美丽焦作。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焦作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统筹工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带动作用。
回眸焦作新型城镇化进程,有成功的实践,有勇敢的探索,也有遗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城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核心城市和城市组团人口产业集聚能力明显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2.4%,自2010年起年均提高近1.8个百分点,是焦作历史上城镇化最快的时期。然而,与先进城市相比,新型城镇化旧城欠账较多,新城产业支撑不够,城镇化亟待提速;与城乡群众的期待相比,公共服务配置不均、城乡差距拉大,二元结构亟待解构。
统筹工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必须把握新型城镇化这一正确方向,从基本市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市场主导的“无形之手”用够、政府引导的“有形之手”用好,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必须聚焦城镇化质量不高这一制约焦作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进一步增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使命感,抢抓机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人民群众的“乘数效应”;必须坚持科学推进这一实践要领,清醒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不走错路、少走弯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打造美丽焦作。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是产业升级。统筹工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就要坚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把就业和生计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通过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繁荣城市经济、拓展就业创业空间,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吸引要素集聚、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汽车城”底特律和“钢铁城”匹兹堡都是美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前者因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最终走向破产;后者得益于其实施已久的多元化经济战略,实现成功转型。所以,焦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靠产业支撑,更要靠产业转型升级来提供持久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统筹工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必须从“建镇造城”的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让公共服务的阳光平等地照耀在所有人的脸上。近年来,大量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非常突出。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新型城镇化的根基,在农村。统筹工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就要优化布局,突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动城市组团扩容提质发展,加快发展特色功能区和中心镇,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大带小、以小补大、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不是把农村都变成城市,而是农村要有农村的样子和风貌,农民要有良好的福利和待遇,让城市、乡村和谐一体,各具特色。
城镇化,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它被国家寄予厚望——发展的最大红利、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正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焦作的命运,推动着焦作的现代化进程。①2
编 后 语
4月28日召开的全市工业大会,站在新的高度,把握新的定位,对全市工业转型作出了新的部署,对于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推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5月4日起,本报在一版开设《抓好工业转型系列评论》栏目,连续推出14篇评论员文章,从焦作工业为什么要转型、向哪里转型、怎样转型、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等方面进行系列论述。今天,在所有14篇评论全部刊发完毕之际,我们衷心希望,我们的评论能引发各界有识之士更多的思考,焦作的工业转型能够凝聚更多共识,汇集更强合力,推动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宏大事业更好更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