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每天6时,博爱县金城乡钟庄村的乡亲们在收拾完自家院子后,都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自扫门前雪”,他们把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扫分类后,再送到村南边的垃圾分类场,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村民们自觉坚持了14年。
“俺村老少爷们十四年如一日,自觉执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三包’责任制,这是俺村培育文明人带来的成果。”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寨对记者说,建设美丽乡村,整治农村环境,必须在提高农民文明修养、增强农民卫生意识上下功夫。
钟庄村村子不大,有96户人家396口人。过去,这个村是有名的脏乱差村,垃圾乱扔、杂物乱放、乱涂乱画、垃圾围村、污水横流,一到夏天和秋天,臭气熏天,蚊蝇飞舞。为改变这种状况,2000年以来,该村以创建省级卫生文明村为抓手,对生活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先后投资120多万元,对“七纵两横”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在街道两旁栽种大叶女贞、棕榈树、月季花等20多种绿化树种和花草;对全村农户厕所进行改造,全部改成了双瓮漏斗式或三格式化粪池;修建垃圾分类处理场、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和贯通全村的封闭式污水处理管网,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河南省命名为首批卫生文明村。
农村环境整治是个老大难问题,钟庄村也不例外,由于村民长期养成的不良卫生习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乱扔垃圾、乱堆杂物、乱涂乱画现象时有反弹。这使村干部明白了一个理儿,要把钟庄村真正建设成为干净、整洁、有序的卫生文明村,必须两手抓,既要加大投入,搞好村容村貌的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更要下功夫培养文明村民,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培养讲卫生的好习惯。
为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管理中来,村委会与各家各户签订了农村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并列入村规民约。包卫生就是包门前无垃圾污物、无果皮纸屑、无乱贴乱画,保持地面平整、排水通畅,每天负责清扫门前垃圾,分类后送到垃圾分类池;包绿化就是包培植和保护门前树木花草,保护门前公共设施;包秩序就是保证门前不乱摆摊点、不乱停乱放车辆、不晾晒和堆放有碍观瞻的物品、不散养家禽。村里专门设立了卫生监督员,谁家违反了这几条村规民约,就按规定对谁家进行处罚。
为提高农民的卫生文明素质,该村通过举办环保健康讲座、卫生知识培训班,评选卫生光荣户,兴建卫生文化长廊等方式,增强村民讲卫生、讲文明、爱整洁、爱钟庄的意识。“在俺村,人人都是卫生保洁员,人人都是环境监督员,人人都是花草树木守护员。”该村村民钟国旗对记者说,“你瞅瞅,俺家门前多干净,用一尘不染来形容都不为过。”
记者在该村大街小巷转了个遍,既看不到果皮纸屑、破砖烂瓦,也看不到乱堆乱放的农家杂物,沿街满目花草,洁净的墙上看不见一点“牛皮癣”,其整洁、干净度丝毫不比城市差。
农民素质的提升和卫生文明意识的增强,带来了传统观念的转变和不良卫生习惯的改变。如今的钟庄人,不仅每天把房前屋后打扫得整洁干净,而且还把保持村内外卫生当成了自觉行动。每逢周一、周末,每遇雨、雪天气过后,村里的群众都会自觉地拿起扫把、铁锹走上街头,清扫残枝落叶,清理垃圾、积雪,使整个村每天都干干净净。
钟庄村培养文明人的努力,使美丽的钟庄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
点 评
以前只在城市里实行的“门前三包”,如今却成了钟庄人坚持14年的自觉行动。将城市管理经验引入农村环境整治,不仅有利于农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讲卫生、爱整洁的文明素养,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我市经过多年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农村脏乱差问题依然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长期养成的不讲卫生的不良习惯还未得到根本改变。钟庄村的实践说明,下功夫增强农民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尤为重要。该村实施的“门前三包”措施,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给我市根治农村垃圾顽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