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从考察内容、考察方法、考察范围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落实好这些措施,把干部考准考实,就要跳出旧的工作模式,拓展考核层面,拉长考察焦距,努力提高考察质量。
拓展考察时间,聚焦一贯表现。一是要建立贯穿全年的考评体系。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进步、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分解立项、细化量化、落实到人。二是要建立覆盖全面的工作档案。围绕综合考评体系,明确每个干部的工作岗位职责范围、职责权限、工作时限要求、工作质量标准,细化量化到每个岗位及每位干部。三是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日常考核。围绕党委全年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临时性中心工作,建立完善组工干部日常走访、谈心谈话制度,注意收集干部工作和思想方面的基础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和干部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全程记录干部表现,并记入干部的工作档案。
延伸考察地点,聚焦工作一线。要到工作一线蹲点考核。根据干部的分工和岗位职责,深入干部从事的岗位一线进行现场考察,了解干部的作用发挥情况。特别是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组工干部要全程参与、跟踪考察,直接掌握干部的表现。要与干部的服务对象见面,了解干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此外,要注重听取分管领导和上级对口单位的评价意见,还要到干部有关联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通过进一步考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
扩大考察范围,聚焦群众口碑。口碑,是群众对干部的口头评价,是民心的真实反映,最能体现“群众公认”的原则。要扩大考察范围,用群众口碑这把硬尺子量长短、评优劣,不仅要考核干部工作圈内的口碑,还要考核干部在生活交际圈的口碑;不仅要考核干部“八小时以内”在领导同事心目中的影响,还要考核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群众反映和社会形象。通过广泛走访调查,把包括干部家人、邻居在内的群众意见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借助群众的一双双慧眼,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选人用人,真正使有德有才有政绩、上上下下口碑好的干部得到优先使用,让那些能力差、政绩差、口碑差的干部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