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响保卫盘锦蒲笋的警报,绝非杞人忧天,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应时刻保持足够的敬畏与谦卑。不胜枚举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不要再做亡羊补牢的傻事了。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讲述了辽宁盘锦大洼县农民王元财、吴月珍夫妇采摘、洗涤、烹制蒲笋的过程。此后,夫妻二人烹制的两道菜——五花肉炖蒲笋和蒲笋烧肉迅速走红。但盘锦市文管办主任、著名民俗专家杨洪琦却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的忧虑:“在巨额利益驱动下,我非常担心即将到来的6月,大辽河流域会不会出现众人抢摘蒲笋的场面。如果这样,对蒲笋资源来说,无疑是一次灭顶之灾。”
(据《光明日报》)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舌尖2”的热播,吴月珍体验到了成名后的“烦恼”:慕名而来寻求合作的、要求代言的、点名要吃‘蒲笋烧肉’的客人络绎不绝。如今,大忙人吴月珍甚至连家里的地都荒着赶不上种了。对于成名的代价,如果说人可以选择主动调节,那么盘锦蒲笋只能被动“挨打”了。笔者相信,盘锦蒲笋或将迎来灭顶之灾绝非危言耸听。
物以稀为贵,食材的珍贵与否,取决于它的稀缺性。从营养价值和口味上讲,蒲笋可谓出身贫贱,“舌尖2”播出前,只是作为大辽河两岸普通百姓的季节性食物,与每年春天百姓餐桌上的槐花、榆钱、柳絮等并无本质区别。不同的是,蒲笋这种食材资源,只在大辽河流域的西安镇三岔河到田庄台的二碱河之间生长,产地稀、产量少,可谓稀罕之物。吃蒲笋,除了猎奇心理驱使之外,恐怕也有提升客人身份的面子文化在起作用。6月是蒲笋的采摘旺季,如果当地政府或民间组织不及时将资源保护提上日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蒲笋存在被挖光的危险。
享受“舌尖”,更要敬畏自然。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长江刀鱼在身价倍增与过度捕捞间的恶性循环中几近断子绝孙;金丝燕因窝的名贵而流离失所;鲨鱼因鳍的传说而惨遭截肢……不止是物种,我国的很多资源也为名所累。广西巴马因长寿传说,每年都能吸引千万计的游客到此修身养性,如此下去,此地很可能成为子孙后代的传说;当前,某矿泉水品牌喊出一处水源供全球的豪言壮语,不免让人对水源地的环境承受能力深感忧虑。如此事例,不一而足,我们对大自然的要求过多了!“舌尖2”涉及到的稀缺食材还有很多,而我们能够听到的敬畏大自然的呼声还很有限。相信,还有其他物种面临着盘锦蒲笋相似的生存窘境。
“舌尖”纪录片是一部文化史、民俗史、地域史、经济史等交织而成的绚丽画卷,饮食,只是串起一系列“文化珍珠”的线索,使影片更加寓教于乐,回味无穷。如果单从饮食方面看“舌尖”未免审美太浅薄了,该纪录片几乎见不到工业文明的痕迹,贯穿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认知。若通过该片的热播,引发了某些物种的生存危机,那么,对于纪录片的拍摄初衷和国人的综合素质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拉响保卫盘锦蒲笋的警报,绝非杞人忧天,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应时刻保持足够的敬畏与谦卑。不胜枚举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不要再做亡羊补牢的傻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