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引发社会热议的养老金并轨问题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该《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4年也因此成为养老金并轨的破题之年。
(据中新网)
养老金并轨千呼万唤“驶”出来,迈出关键第一步实属不易。曾几何时,事关养老金并轨的改革,公众早就“喊破嗓子”。可长期以来,民意“已过河”,并轨还在“摸石头”。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即将参加社保,因涉及全国111万个事业单位,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开启了养老金改革历史的新起点,描绘了养老金改革的新蓝图,指引着养老金改革的新航程。《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养老金并轨并非乌托邦,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难能可贵的是,《条例》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聘用合同、奖惩及争议处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的主要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
其实,早在2010年之前,人社部已经开始研究养老金双轨制、延迟退休年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以及养老金投资运营等方面的改革,但由于社保改革牵涉到很多部门,国家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整个社保制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再加之改革受到来自各种层面上的阻力,导致社保制度的改革进展很小。再者,不容忽视的是,关于养老金缺口的数据,民间流传着各种版本。中国社科院有专家表示,2011年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亏空为2.2万亿元,相当于每个国民都背上1500多元的债务。不管这些数据是否准确,却或多或少地给养老金并轨带来了压力。
然而,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对于养老金并轨这一难题,不论再难也要想方设法去破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增长了236倍,养老金增长了50倍。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家已经完全具备了承担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基本开支的经济实力。养老金开支对于我国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以2013年为例,全国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各种基金收入)19万亿元,全国可支配财力总计约26万亿元,养老保险收入1.9万亿元,已不存在所谓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关键是如何确定标准的高低,确保更多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对于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并轨,《条例》已经原则性地给出了方向,相关的配套政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完善。之前提出的“先在事业单位搞,公务员暂且不动”的方案,不仅没有否决反而沿着这个方案逐一落实了。这也体现了养老金改革从“碎片化”到“大一统”的可喜变化。如今,养老金并轨的大方向已指明,只待具体政策的东风劲吹。我们看到,15省城乡养老保险并轨已经顺利完成,如果说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是改革的第一站,那么,全国范围内完成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合并还会远吗?我们期待养老金并轨“大一统”早日到来!
□黄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