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焦作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焦作市爱心敬老促进会、焦作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百名百岁老人探访活动”,自今年春季启动以来,已对全市130余名百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入户探访和建档工作。本报对部分百岁老人进行采访,并将在《百岁老人的那些事》栏目中陆续刊登,敬请广大读者垂注并推荐百岁老人采访线索。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哟,还真是把线穿进针鼻啦。”沁阳市崇义镇南里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当着众人的面,麻利地把做针线活的细线穿入了小小的针孔中。这位老人,就是年已106岁的杨德枝。
“我婆婆至今耳不聋、眼不花,穿针引线不在话下,平日里还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老人的儿媳拿出婆婆的针线簸箩给记者看。
近日,本报记者随我市爱心敬老促进会工作人员来到这位百岁老人的家中,倾听她的百年人生事,探寻她的长寿之道。
身份证和户口簿显示,杨德枝老人出生于1908年。老人说她的娘家在崇义镇赵儒村,她姊妹5个,自己排行老四,其他兄妹4人都在80岁上下先后离世了,就她自己活过了100岁。
老人没有上过学,自小纺花织布、下地干活。织出的布是用来卖的,借此补贴家用。为多织点布,她跟姐妹们常常熬到半夜。那时候没有电,连煤油灯也不舍得点,接线头时就把香头凑到跟前来照明。
“那时候地里不打粮食,玉茭草(玉米)一亩地收不到100斤,麦子更少,只有几十斤。”老人说,地里的农活她都会干,但吃不饱饭是经常的事,尤其是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晒干的红薯叶就是主食。红薯叶吃完后,就吃榆树叶,树叶吃完了就吃榆树皮。一碗小米加一筐野菜煮成的菜汤,就是好饭食。
16岁时,杨德枝出嫁。那时候,当地闹土匪,一次土匪进村抢劫,杨德枝的丈夫死在了土匪的枪口之下,当时女儿才一岁。后来,杨德枝又嫁到崇义镇南李村。这个丈夫父母早逝,家境贫困,只有两间草房。丈夫靠给别人打短工、当麦客维持生计。
在新的家庭里,杨德枝又生育了5个孩子。虽然丈夫辛勤劳作,一家人依然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杨德枝一家生活才发生了改变。村里照顾她家没房子,把城隍庙的三间大殿分给她住。
吃过苦的杨德枝深知生活的不易,对旁人能帮则帮。“我母亲心肠特别好,记得小时候,经常有挑担推车做生意的人在我家门前的大杨树下休息,我母亲都会舀一碗水给他们喝。如果赶上吃饭时,母亲也会给他们盛一碗饭吃。”杨德枝的大儿子李生元说。
上世纪50年代末,村里要建小学,杨德枝主动把自己住的三间大殿让出,用那些砖瓦木料支援村里建学校。之后,一家人通过几年的辛勤劳作盖起了三间瓦房,老人在这房里一直住到现在。
说起老人长寿的原因,李生元认为首先是母亲心态好,性格随和,遇事不斤斤计较,从来不和街坊邻里吵架;其次是长年劳作的生活锻炼了母亲的身体,并且年纪大了之后还坚持活动。老人对饭食从不挑拣,但不吃鸡蛋、牛奶,肉也吃得少,一天三顿都是农村的家常便饭。
老人还有个好习惯,就是饭后到村里走走。几年前老人因患脑血栓住院,治疗后仍落下一只胳膊不灵便的后遗症。老人回家后坚持锻炼,渐渐胳膊又能活动了。现在老人每天下午都会推着轮椅到村里转一圈,活动一下身体。
“从前闹土匪,没吃的,现在天下太平,顿顿吃白米细面,这还不算幸福?从今年开始,政府每月还给我发500块钱的敬老补贴,啥时候都没有现在的日子好啊。”老人很满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