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前段时间,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区主任吴若丹成功地为患者翟先生实施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使其摆脱了脊髓型颈椎病的困扰。据悉,这也是我市开展的首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半年前,翟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颈部酸痛,并出现双手麻木、行走不稳等症状。刚开始,他还以为是劳累所致,就没有在意,过了一段时间后,症状不仅没有减轻,还逐渐加重。于是,他先后到多家医院进行脑部、内分泌等检查,结果均无任何异常。后来,经过多方打听,他慕名到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区就诊。吴若丹接诊后,先对患者进行了仔细检查,又安排患者作了颈椎MRI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颈部5~6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为脊髓型颈椎病。
据了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退化性病变,可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病变。神经根病变常使患者出现颈肩酸痛、上肢或下肢麻痛无力等症状,脊髓病变可造成四肢运动功能损害、感觉异常等。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较低,是因椎管狭窄,使颈髓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的,且多以隐性侵袭的形式发展,极易误诊为其他疾患而延误治疗时机。
患者的病情被确诊后,吴若丹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患者比较年轻,对颈部活动度要求较高,若实施传统的颈前路融合手术,不但影响患者的颈部活动度,而且融合后会加速相邻阶段颈椎的退变,可能会导致相邻阶段颈椎间盘突出。因此,吴若丹决定为其实施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据介绍,目前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可分为融合手术和非融合手术。融合手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效果明显。但由于融合后会造成融合节段的活动度受限,需由邻近椎节的椎间盘增加活动度进行代偿,并且由于这种代偿性的治疗方式会造成邻近椎节的椎间盘压力增加、活动量增加,进而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而邻近节段的病变可导致融合节段上下节的椎间盘突出,可能会让患者再度产生神经症状,从而造成不适,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颈椎非融合手术的代表性手术,通过对一个或多个致病颈椎间盘进行置换,既能缓解颈椎病的症状,又能保留椎间盘的运动功能,是目前颈椎手术治疗方案中最理想的非融合手术。相对于融合手术,颈椎间盘置换可以保持接近正常的颈椎活动度,还可以改善邻近椎节的压力,减少颈托的制动时间,尽早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后,吴若丹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术后第二天,开始下地进行功能锻炼。目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