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我市,他率先开展了吸导管高频通气技术,用于声带息肉和喉部手术的麻醉;率先开展疼痛治疗并创建无痛门诊。经他实施过麻醉的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年龄最大的为106岁的老人。他,就是焦作同仁医院麻醉科手术室主任庞社久,人称“庞一麻”。从医30多年来,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有老庞在,没有插不下的管”
在很多人眼里,麻醉医生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打一针、睡一觉的事。事实上,手术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醉医生。
上周,一位颈部有巨大肿块的患者准备做手术,麻醉医生在为其麻醉时发现,这位患者声门异位、喉头水肿,不好插管。在麻醉界,遇见这样的患者,则需要切开气管,再进行麻醉。这样一来,不但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的负担。
一名与庞社久搭档多年的外科医生得知这个情况后,不慌不忙地说:“有老庞在,没有插不下的管。”得知消息后立即赶来的庞社久,凭借娴熟的技术成功地插下了管,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庞社久说,插管技术,最能考验麻醉医生的水平。他之所以能为这位患者插下管子,全靠“盲插”技术过硬。“盲插”,顾名思义就是不借助任何可视技术进行的插管。
“患者的体位如何摆放、管子握成什么样形状、管子该往哪里走……这些都是‘盲插’能否成功的因素,只有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才能完成。”庞社久介绍,“尽管目前已有可视喉镜,能够引导插管,但它仍无法取代‘盲插’技术。”
因工作能力突出,技术精湛,他被同事称为“定心丸”。
“让病人‘哼哼’,就等于打麻醉医生的脸”
减轻病人的痛苦,一直是庞社久追求的目标。他常说:“让病人‘哼哼’,就等于打麻醉医生的脸。”
因此,庞社久在不断提高麻醉技术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患者的舒适度,确保患者在手术中没有一丝痛感。
前不久,一名有小儿麻痹症的足月妊娠患者住进该院,准备进行剖宫产手术。庞社久在术前会诊时了解到,这位患者第一胎是在局部麻醉下做的剖宫产手术。因局部麻醉效果不好,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十分痛苦。为此,庞社久决定对这位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不过,对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实行椎管内麻醉,风险非常大。但是,庞社久凭借多年的经验,在这位患者椎管内没有间隙的情况下,另寻旁路,成功进行了注射麻醉。在手术中,这位患者没有感到丝毫疼痛。
针对晚期癌痛患者,庞社久更希望利用无痛麻醉技术,为他们减轻难以忍受的疼痛。前段时间,一位患有癌症晚期的老人服用任何药物都无法止痛。后来,家人把庞社久请到家中,在为其实施无痛麻醉术后,老人很快就感觉不到疼痛了。
“庞主任的技术让我佩服”
庞社久是我市麻醉医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被人称为“庞一麻”。这个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在30多年的麻醉生涯里,庞社久没有出现过因自己的失误而导致手术无法进行的例子。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为同行“救火”。
家住博爱县的一位老人患强直性脊椎炎多年,后来在一次意外中导致全身多处骨折,急需手术治疗。由于其腰椎没有间隙,无法实施硬外麻醉,手术无法进行。正当家人准备放弃治疗时,有人建议他们找庞社久试一试。随后,庞社久成功地为老人实施了麻醉,为手术扫除了障碍。
去年,一位男性患者急需做胆囊切除手术,但因麻醉医生在其身上找不穿刺点,导致手术无法开展。收治患者的这家医院在请来庞社久后,这个难题才得以解决。事后,患者感激地说:“庞主任的技术让我佩服,真是太感谢了。”
如今,一些基层医院在遇到麻醉难题时,都要打电话向庞社久求助。
1990年,庞社久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进修。在这里,庞社久遇到了很多麻醉界的“大腕”,如全军麻醉创始人王景阳、国内知名麻醉专家于布伟。在这些名师的点拨下,庞社久的技术进步得很快。
进修期间,庞社久跟随带教的值班医生对一位手术患者进行腰硬麻醉。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名值班医生在麻醉时却出现失误。正当其一筹莫展时,庞社久决定上前试一试。几分钟后,庞社久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腰硬麻醉。经此一事,这名医生对庞社久刮目相看。
30余年的专业积淀,让年过半百的庞社久在麻醉事业上游刃有余,不少患者在做手术时,都会“钦点”庞社久为自己保驾护航。因为,有他在身边,患者最放心。